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最近的一場比賽表明,世界最強壯的人無需擔心很快將他的頭銜讓給機器人競爭者。在週一於聖地亞哥舉行的國際光學工程師學會會議上,三個機器人手臂在掰手腕比賽中測試了它們的力量,而血肉之軀的參賽者輕鬆獲勝。
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約瑟夫·巴爾-科恩於 1999 年首次提出機器人與人掰手腕對決的想法,以此鼓勵對人造肌肉或電活性聚合物 (EAP) 的研究。三種不同的設計迎接了週一的挑戰,並與 17 歲的高中生潘娜·費爾森對決。新墨西哥州環境機器人公司 (ERI) 製造的機器人手臂表現最佳,堅持了 26 秒,而來自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和瑞士聯邦材料測試與研究實驗室的手臂均在不到四秒的時間內屈服。
當化學物質或電荷啟用時,EAP 會改變形狀。挑戰中使用的三個機器人手臂採用了不同型別的化合物。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手臂包含一種化學啟用凝膠,它透過像人類肌肉一樣收縮來響應 pH 值的變化。瑞士手臂使用四組電啟用 EAP,而三公斤重的 ERI 手臂由兩組由不同電啟用聚合物組成的人造肌肉驅動。儘管失敗了,但考慮到巴爾-科恩最初提出這個想法時認為需要二十年才能成為現實,僅僅是舉辦比賽就對該領域有利。當然,機器人手臂是否能最終迎接擊敗世界冠軍掰手腕運動員的終極挑戰,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