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傲:它能激發人類最好的一面,也能暴露最壞的一面

這種雙面情感激勵我們去成就、恐嚇他人和攀登社會階梯

馬克·扎克伯格發明 Facebook 並非因為他想找到一種連線全世界數百萬人的新方法。而且,從他標誌性的牛仔褲和連帽運動衫來看,他創立這家數十億美元的公司也並非僅僅為了錢。作者本·梅茲裡奇在《意外的比爾·蓋茨》一書中暗示,他這樣做是因為他想向甩了他的女孩以及哈佛最精英的社交俱樂部的那些傢伙證明自己。證明自己比他們更聰明的渴望給了扎克伯格他需要的動力,開始走上成為世界傑出創新者之一的道路。

許多成功人士——比爾·蓋茨、瑪格麗特·撒切爾和物理學家默裡·蓋爾曼——他們被驅動不僅僅是為了財富或解決特定問題的願望,而是為了成為做到這件事的人的需求。他們想感受驕傲。

驕傲是驅使我們瞄準高處而不是僅僅得過且過的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一種美德。然而,驕傲也有其陰暗面,這一面使它被列為一種致命的罪惡。正如我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合作者理查德·W·羅賓斯在一系列心理學研究中發現的那樣,人們可以用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感受驕傲。一種驕傲激勵了蓋茨和扎克伯格所展現的努力工作和創造性思維。另一種則涉及傲慢和自我中心——想想唐納德·特朗普和穆罕默德·“我是最偉大的”·阿里。根據我們感受到的驕傲型別,這種情感可能對我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幾乎相反的影響。一種能激發人性的至善,另一種則會引發人性中最惡劣的一面。透過理解驕傲的雙面性,我們可以學會利用這種情感,最大限度地實現我們的目標和抱負。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什麼是驕傲?
驕傲是一種令人愉悅的情感,當人們對自己感覺良好時,通常是對成功的回應而產生的。大約十年前,當羅賓斯和我開始研究驕傲時,情感心理學研究非常強調那些具有明顯生物學意義的感受。受查爾斯·達爾文的啟發,研究人員將恐懼、憤怒、厭惡和快樂等情感視為人類天性中進化的一部分,有助於生存。驕傲和其他所謂的自我意識情感則不然,它們引起的興趣較少。因為它們需要對我們是誰以及我們對自己的感覺做出複雜的判斷,所以自我意識情感被認為是社會構建的,而不是我們天性的基本組成部分。

然而,心理學家們正在對自戀和自尊進行大量研究——這兩個概念與驕傲相關,但很少明確地與之聯絡起來。根據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開創的精神分析理論,自戀是一種經典的防禦機制。在這種觀點中,自戀者體驗驕傲是一種抵禦無意識的不安全感和羞恥感的方式。自尊研究則位於情感光譜的另一端。它旨在理解人們可能對自己持有的真誠的良好感覺。

作為自戀的潛在情感,驕傲應該促進攻擊性、敵意和衝突。作為同樣是自尊的潛在情感,驕傲應該激發成就、毅力和關心他人。表面上看,這兩組行為似乎截然不同。然而,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它們確實是同一種情感的兩個方面——研究自戀的精神分析研究人員和社會心理學家在研究高自尊時都假設驕傲是驅動這兩種人格特徵的中心情感。

為了解開這個謎題,我們開始瞭解驕傲到底是什麼。羅賓斯和我進行了一項研究,我們要求大學生列出他們與驕傲相關的感受和行為。然後,我們分析了我們收集的所有詞語之間的關聯和分離——例如,“成就”與“成功”或“有成就”與“自負”。這些關聯向我們揭示,大學生認為驕傲既是自戀的破壞性情感,也是自尊的成就促進情感。

對人們在說他們為自己感到驕傲時的反應進行的類似分析也獲得了互補的結果。根據人們報告的情緒判斷,我們確定,例如,感到有成效傾向於與自我價值感而非傲慢感同時發生。似乎很明顯,我們正在研究兩種型別的驕傲——這種區分有助於我們回答關於驕傲是罪惡還是美德的古老問題。它可以是兩者之一,我們將這兩種驕傲分別稱為自大式驕傲和真誠式驕傲。

然而,很明顯,我們的參與者將這兩種感覺都視為同一種情感的一部分。正如 2007 年發表的後續研究表明,參與者將這兩種驕傲都與單一的非語言表達聯絡起來——胸部擴張、手臂伸展、頭部略微向上傾斜——我們將其命名為“驕傲表情”。

我們和其他研究人員進一步瞭解到,這兩種型別會促進不同的行為。透過使用專門用於探索驕傲的問卷調查,我們發現,經常感到真誠式驕傲的個體具有高自尊,並且往往外向、隨和、有創造力且受歡迎。這些人也表示希望幫助和建議他人。他們通常以社群為導向,更可能參與志願活動。相比之下,經常感到自大式驕傲的人自尊心較低。他們往往不隨和、具有攻擊性、 manipulative、社交焦慮甚至臨床抑鬱,並且更有興趣貶低他人而不是幫助他人。

回顧一下精神分析對自戀的觀點,即自戀者持有誇大的自我觀點,不是因為他們真正相信這些誇大的自我表徵,而是因為這些觀點可以緩衝他們免受無意識的不安全感的影響。將這一理論與我們的研究結果相結合,我們意識到自大式驕傲及其相關的攻擊性和 manipulative 傾向可能使自戀者能夠維持人為的積極自我意識。為了讓自己感覺更好而貶低能力較弱的個體是欺凌者的眾所周知的策略,無論是在校園還是在公司會議室。

尋找地位
儘管我們現在對驕傲的目的有了解釋——確保或恢復積極的自我意識——但我們仍然缺乏一個好的框架來解釋為什麼自大式驕傲首先存在。我們需要一個更強的理論來統一這兩個方面。

真誠式驕傲激勵人們去做讓他們感覺良好的事情,而那些在追求中特別成功的人——馬克·扎克伯格和比爾·蓋茨們——會獲得地位和權力。在進化框架中,地位和權力會大大提高我們生存足夠長的時間來繁殖的可能性。為了證明驕傲如何激勵人們努力工作,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心理學家麗莎·A·威廉姆斯和東北大學的大衛·德斯泰諾在他們的研究中透過表揚參與者在乏味的認知任務中的表現,使他們感受到真誠式驕傲。其他參與者沒有收到任何反饋,並且不出所料,報告的驕傲感要低得多。

然後,他們要求所有參與者完成一項類似的乏味任務,時間長短由他們自己選擇。那些被培養出驕傲感的人在第二項任務中堅持的時間明顯長於那些沒有收到反饋的人。事實上,他們感到越驕傲,他們堅持的時間就越長。正如這項研究所示,真誠式驕傲激勵我們付出額外的努力以取得成功。反過來,成功使人們能夠提高他們在社會中的地位。成為一個有成就、有同情心的人是獲得群體接受的可靠途徑。對於人類這樣的社會物種來說,這種接受是長期生存的先決條件。

但是自大式驕傲呢——一種讓人表現得像個混蛋的情感怎麼可能是適應性的呢?當我和我的學生喬伊·T·鄭討論這個問題時,我們偶然看到一篇由我們的同事約瑟夫·亨裡奇撰寫的文章,他是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家,也是一位進化人類學家。他注意到,世界各地小型傳統社會中的領導者都透過兩條途徑獲得權力。他將一些領導者描述為有聲望的,這意味著他們積累了一套有益於群體的技能或知識——他們的同胞希望向他們學習。他指出,其他領導者僅僅透過支配地位獲得地位:他們使用武力控制資源並欺負他人,迫使他人授予他們權力。追隨者之所以順從這些具有攻擊性、 manipulative 的人,是因為他們覺得別無選擇。

鄭、亨裡奇和我合作探索了這種地位獲得的兩面性模型如何幫助我們理解自大式驕傲。在 2010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我們要求大學校隊的成員互相評價彼此的聲望和支配地位。然後,他們對自己在體驗真誠式驕傲和自大式驕傲的傾向性方面進行了自我評價。正如我們預期的那樣,傾向於感受真誠式驕傲的運動員最有可能被他們的隊友視為有聲望的,而更經常感到自大式驕傲的人則被認為是支配型的。這符合亨裡奇的理論。我們發現,自大式驕傲促進了成為支配型所需的所有行為:傲慢、優越感以及恐嚇和貶低他人的意願。與此同時,真誠式驕傲非常適合聲望。它激勵成就和關心他人。

兩種型別的驕傲似乎都具有適應性,因為它們幫助我們獲得社會地位——儘管是透過完全不同的途徑。然而,我們仍然想知道,自大式驕傲及其所有負面含義,是否在長遠來看對我們有益。當然,它可能會提升部落村莊群體中的高地位,但它會在現代西方社會中也如此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三人將幾組互不認識的大學生帶到我們的實驗室,每次六個人。我們要求每個人想象自己是迷失在月球上的宇航員。挑戰在於根據 15 件物品——氧氣罐、訊號彈等——對生存的有用程度進行排名。在私下完成這項任務後,他們被要求作為一個小組再次進行,並使用他們的私人排名來指導討論。我們錄製了他們談話的影片。最後,受試者互相評價彼此的聲望和支配地位,以及每個人對小組的影響力。我們還要求其他沒有參與討論的學生觀看影片,並評價我們參與者的影響力。

結果證明,小組中的人和外部觀察者都一致認為,高度支配型和高度有聲望的個體都是最有影響力的小組成員。我們還以另一種方式衡量了影響力:我們檢查了每個參與者在任務中的私人排名與小組最終決策的趨同程度。我們的想法是,那些更有影響力的參與者會更成功地說服其他小組成員採納他們的排名。事實上,正如我們在今年發表的研究中指出的那樣,支配型和有聲望的小組成員都巧妙地說服小組採納了他們的排名。

簡而言之,支配地位就像聲望一樣,幫助我們如願以償並影響他人。自大式驕傲給了人們必要的推動力,讓他們表現得像傲慢的混蛋,這可以為他們贏得權力,但會犧牲朋友。不管你喜不喜歡,做一個欺凌者是有回報的,而且不僅僅是在監獄或校園裡——即使在一群試圖解決難題的成就卓越的大學生中也是如此。

你該追求驕傲嗎?
但這並不意味著自大式驕傲是個好主意。正如我們之前指出的,它可能會付出友誼、人際關係甚至心理健康的代價。然而,真誠式驕傲至關重要:沒有它,我們就不會有動力去攀登成功的最高峰。真誠式驕傲可以安全地追求和培養;事實上,接受驕傲是人類重要的激勵因素可能使我們能夠取得更偉大的成就。正是它使我們關心我們是否是善良、勤奮的人——推動我們報名參加志願活動,例如,或參與政治事業——因此它是動力的重要來源。

訣竅在於認識到某些驕傲感固有的風險。研究尚未闡明我們如何從一種驕傲過渡到另一種驕傲,但我們有一些初步的暗示。當我們變得過於依賴我們的驕傲時——當它超越了激勵作用而成為我們自我意識的柺杖時——它可能會變得危險。例如,發現自己更感興趣於沉浸在讚美的光環中,而不是享受辛勤工作取得的成功所帶來的快樂,這可能是一個線索,表明我們的驕傲已經變得自大,並且可能具有破壞性。鑑於聲望與支配地位獲得的回報相同,那些有自知之明選擇其中之一的人可以獲得驕傲的所有好處,而無需付出代價。

(延伸閱讀)

驕傲的心理結構:兩面性的故事。 傑西卡·L·特雷西和理查德·W·羅賓斯,《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第 92 卷,第 3 期,第 506–525 頁;2007 年 3 月。

驕傲與毅力:驕傲的激勵作用。 麗莎·A·威廉姆斯和大衛·德斯泰諾,《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第 94 卷,第 6 期,第 1007–1017 頁;2008 年 6 月。

通往頂峰的兩種方式:支配地位和聲望是獲得社會等級和影響力的不同但可行的途徑的證據。 喬伊·T·鄭等人,《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第 104 卷,第 1 期,第 103–125 頁;2013 年 1 月。

SA Mind Vol 24 Issue 5本文最初以 “驕傲與權力” 為標題發表於 SA Mind 第 24 卷第 5 期(),第 64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1113-6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