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視”這個詞聽起來可能像是一個矛盾修辭法,但它實際上是一種奇異的現象,即因腦損傷而失去部分視力的人仍然能夠對隱藏在他們盲點中的刺激做出反應。研究人員報告稱,反覆刺激部分失明患者的盲點數月可以提高他們在實驗室測試中使用盲視的能力,這表明有必要對該技術進行更大規模的試驗。
中風、外傷或手術會透過破壞視覺皮層的一部分(大腦中接收來自眼睛輸入的區域)導致所謂的皮質盲。盲視被認為發生是因為大腦能夠重新路由眼睛仍在接收的視覺資訊。這種效應的例子包括能夠以高於偶然機率的準確率猜測放置在盲點中的視覺刺激的顏色、運動甚至情感表達。一些研究小組試圖確定重複刺激後盲視的改善情況,但此類研究通常涉及在盲點邊緣附近引入刺激,這使得受試者可能透過轉移視線來歪曲資料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為了消除這種不確定性來源,蘇格蘭阿伯丁大學的視覺研究員阿拉什·薩赫拉伊和他的同事要求 12 名皮質盲患者練習對正中盲點中心的刺激進行盲視。在三個月的時間裡,參與者每天使用家用電腦反覆猜測哪個刺激先呈現給他們——要麼是閃爍的黑白線條圓形場,旨在最大限度地刺激他們的皮質,要麼是一個灰色圓點。根據 9 月 25 日線上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份報告,經過家庭訓練後,參與者在實驗室測試中對相同能力的表現較訓練前有所提高。平均而言,受訓者正確猜測的比例增加了 5% 到 10%,並且報告說意識到正確答案的頻率大約是之前的兩倍。“這些是非常令人鼓舞的結果,”薩赫拉伊說。他指出,需要對該技術進行臨床試驗,以確定該技術是否能提高盲人的生活質量。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安大略省滑鐵盧大學的神經心理學家詹姆斯·丹克特(未參與這項研究)表示,“這代表了成人大腦可塑性的一個顯著證明。這些變化發生在神經損傷發生很久之後。” 他指出,為了獲得最大的改善,受訓者可能必須在整個盲點上進行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