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號”著陸器傳回令人期待的影像

龜裂、貧瘠的表面暗示地下冰層的融化和再凍結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美國宇航局“鳳凰號”火星著陸器在完美星期天著陸後從紅色星球傳回的影像,首次提供了貧瘠景觀的近距離檢視,該景觀佈滿了裂縫,這些裂縫可能代表地下冰層季節性凍融的影響。

當“鳳凰號”傳回無線電訊號,確認其已成功完成為期10個月、4.22億英里(6.79億公里)的火星之旅,並於週日晚上按預期降落在紅色星球北極附近的北極平原時,美國宇航局任務控制人員歡呼雀躍

傳輸顯示,該探測器在進入火星大氣層後,經歷了驚險的“恐怖七分鐘”,在此期間,摩擦力、降落傘阻力和火箭噴射的組合將其速度從近13,000英里(21,000公里)/小時降低到平穩停止。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兩小時後,“鳳凰號”傳回了它的第一批快照,這些快照證實了之前對著陸區域的觀測結果,該區域因其平坦和預期的地下冰層而被選中,結果顯示該區域平坦貧瘠,沒有大型岩石,但佈滿了多邊形裂縫。

任務科學家表示,這些裂縫先前由軌道飛行器觀測到,可能代表地表下幾英寸冰層的季節性融化和凍結。

“我們可以看到槽中的裂縫,這讓我們認為冰仍在改變表面,”亞利桑那大學的任務首席科學家彼得·史密斯告訴記者。“我們看到新的裂縫。裂縫不可能是舊的。它們會被填滿。”

影像顯示,“鳳凰號”在著陸時發生了一小段滑移,並證實它已成功展開八角形太陽能電池板以產生電力。“鳳凰號”在著陸一分鐘後停止了無線電傳輸,以便將其有限的電池電量用於展開太陽能電池板。

任務控制人員有理由慶祝:美國宇航局已成功地將六個探測器中的五個(現在是七個中的六個)著陸在火星上,但這是自1976年“海盜2號”以來,該機構首次使用火箭推進器著陸探測器。

在九年前的上次嘗試中,“鳳凰號”的姊妹任務“火星極地著陸器”(原計劃降落在該行星的南極附近)在下降過程中,由於感測器讀數錯誤,其制動推進器過早關閉而墜毀。

但是,使用氣囊來緩衝降落,而不是使用推進器(“火星探路者”號以及“勇氣號”和“機遇號”雙胞胎探測器所採用的方法),將需要削減“鳳凰號”的一些科學儀器。

美國宇航局表示,“鳳凰號”的著陸幾乎完美無瑕。在一個小小的失誤中,它的降落傘提前了七秒開啟,這使得它離任務控制人員原計劃讓它著陸的地點偏離了19英里(30公里)。

“鳳凰號”的下一個主要里程碑之一將是展開其7.7英尺(2.3米)長的機械臂,探測器將使用該機械臂刮掉表層土壤並收集冰樣本。昨天傳回的影像顯示,機械臂的肘關節仍然部分覆蓋著保護套,該保護套本應在著陸後展開。

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市)的副專案科學家黛博拉·巴斯表示,根據美聯社的報道,儘管出現了小故障,但機械臂的首次操作將於今天開始。她說:“我們將不得不做一些解纏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