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財產的熱情:我的!

對物體的所有權在人類身份認同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海莉用餅乾切割器做完了一隻美麗的蝴蝶,她把它壓進了她剛從帕特那裡拿來的橡皮泥團裡。

“那你用的是誰的橡皮泥?”帕特問。
“你的,”海莉回答。
“那這是誰的蝴蝶?”帕特說。
“我的,”海莉自信地回答。

在法庭上,陪審團可能不太同意海莉的說法。大多數成年人會認為,儘管海莉有創造性的投入,但材料的原始所有者帕特仍然擁有一些合法的佔有權。

在這個案例中,海莉是一個典型的三歲孩子,我們邀請她來到我們在英國布里斯托爾的實驗室,而帕特——我的研究生帕特里夏·坎吉瑟——正在調查兒童對所有權形成的看法。我們的研究包括結構化的情景,在這些情景中,材料被借用、交換和出售。這些實驗是一個快速擴充套件的領域——行為經濟學的一部分,行為經濟學正在揭示導致人類就所有權和交易做出決策的認知過程。我們的研究可能涉及兒童和橡皮泥,但所有權是人類歷史上一些最激烈的爭端的核心。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發現,擁有物品的概念發展得很早,特別是對於那些孩子們用來尋求安慰併產生依戀的物品。在我們的一生中,我們越來越多地使用物品來表達我們的自我認同。更重要的是,僅僅選擇一個物體,就會使它在我們心中比我們沒有選擇的相同物體更有價值。這種偏袒顯然根植於大腦機制,這些機制從情感意義上評估潛在的損失和收益。至少在西方文化中,人類將物體視為自身的延伸,這解釋了為什麼我們中的一些人似乎對個人財產的丟失或損壞反應過度。

特許動產
我們對物體所有權的偏愛可能是人類獨有的特徵。我們是唯一既製造又貪求財產的物種。其他靈長類動物可能會製作簡陋的工具來敲開堅果或探測白蟻丘,但這些人工製品通常在完成其臨時功能後就被丟棄。一些動物,特別是許多不同的鳥類,會收集物體甚至偷竊它們,儘管它們是否能理解或尊重所有權尚存疑問。喜鵲以對閃亮的東西感興趣而聞名。澳大利亞奇特的雄性園丁鳥收集並將物體組裝成精美的展示品,作為求偶儀式的一部分以吸引雌性。這種“鳥腦”式的收集反映了相對本能的行為模式。相比之下,縱觀整個人類文明,人類為了物體本身而思考、生產、收集、交換、重視甚至崇拜物體。

最早的例子之一是在南非西開普省發現的一塊刻有十字的赭石塊。這個遺蹟很可能是一件藝術品或可能是聖物,表明至少在 7 萬年前,人類就一直在製造和珍藏具有審美價值的物體。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的藝術品更加精緻且勞動密集型,這表明早期人類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來創造這些人工製品,而不是專注於覓食或狩獵等活動。

如今,製造技術幾乎完全取代了我們自己製作物品的需求。儘管據說我們生活在一次性用品的時代,但我們仍然保留著對所有權的需求。這種慾望最明顯的例子是我們與情感物品建立的情感依戀,這些依戀遠遠超出了它們的功能用途或市場價值。這種現象在早期發展中就出現了——大約 60% 的西方兒童變得離不開毛絨玩具或毯子等物品。《花生漫畫》中的萊納斯無論走到哪裡都拖著他的毯子。任何有依戀物的孩子的父母都可以證明這些破布和破舊的毛絨玩具的重要性——尤其是當它們丟失時。這些被“加冕”的物品被認為是獨一無二且不可替代的:孩子們拒絕用相同的複製品或更新的版本來交換它們,並且與多個物品建立聯絡的情況很少見。

生命早期的物體依戀可能源於西方將嬰兒分開睡覺的習俗。嬰兒會發現留在嬰兒床裡的毯子或毛絨動物,並用它們來安慰自己。紐約州精神病學研究所的生物心理學家穗原美惠子 (Mieko Hobara) 於 2003 年報告稱,與此理論相符的是,在日本,依戀物並不那麼普遍,在日本,嬰兒與母親同睡到兒童中期。(研究人員發現,他們測試的日本兒童中只有 38% 擁有這些物品。)

對特定物體的極端喜愛在一歲到三歲之間增加,在三歲到四歲之間趨於穩定,然後在六歲左右下降。然而,許多人將這些情感物品保留到成年。本雜誌編委會一位傑出的神經科學家以隨身攜帶他破舊的 Steiff 泰迪熊而聞名,這表明依戀並非弱者的專利。

此外,我們因丟失這些情感財產而遭受的創傷具有共同的生理基礎。在 2010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我和我的同事要求 31 名成年人剪掉他們童年情感物品的照片。我們發現,透過皮膚電導率的細微變化來衡量,這個過程引起了明顯的焦慮。相比之下,要求參與者銷燬他們沒有情感依戀的貴重物品(如手機)的照片,產生的反應要小得多。

我們擁有什麼,我們就是什麼
物體會引起佔有慾,原因不僅僅是為了舒適。幼兒爭奪玩具和其他物品是為了確立自我認同和對他人的支配地位。在全國各地的幼兒園裡,尖銳的“我的!”的哭喊聲之後,是眼淚和成年人試圖說服抓住物體的孩子們“分享是好的”的微弱嘗試。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是最早意識到我們擁有的東西可以作為自我認同的標誌發揮重要作用的人之一。1890 年,詹姆斯在他的《心理學原理》中寫道:“一個人的自我就是他可以稱之為他的所有東西的總和,不僅包括他的身體和他的精神力量,還包括他的衣服和他的房子、他的妻子和孩子、他的祖先和朋友、他的聲譽和作品、他的土地和馬匹,以及遊艇和銀行賬戶。”

因為我們的財產定義了我們的一部分,監獄等機構會故意移除它們以消除自我意識。納粹集中營最令人痛心的景象之一是被從受害者手中奪走的成堆的個人物品和行李,目的是消除他們的身份。這些物品現在被視為神聖之物。2005 年,66 歲的退休工程師米歇爾·列維-勒魯 (Michel Levi-Leleu) 帶女兒參觀了巴黎奧斯威辛-比克瑙國家博物館貸款舉辦的關於大屠殺的展覽。在藏品中,他發現了失散多年的父親的紙板手提箱,上面有父親的首字母和地址。列維-勒魯要求歸還,這導致了與博物館的法律戰。四年後,雙方達成和解,同意將手提箱長期借給巴黎展覽。

除了有助於我們的情感自我意識之外,財產還可以作為個人偏好的表達。也就是說,個人選擇購買他們認為反映了他們希望與之相關的品質的產品——現代廣告商多年來一直在利用這種模式。廣告商明白,消費者認同品牌;一個品牌越能體現成功,人們就越想要它。勞力士手錶、iPod 和耐克只是人們在保護自己免受盜賊侵害時喪生的部分品牌物品。

加拿大約克大學的市場營銷學教授羅素·W·貝爾克將這種唯物主義觀點稱為“延伸的自我”。我們擁有什麼,我們就是什麼,當這些財產因盜竊、丟失或損壞而受到侵犯時,我們會將此類事件視為個人悲劇。

就在最近,我遇到了這種情況。我不認為自己特別以車為傲,但幾個月前,當有人故意刮花我的大眾高爾夫的油漆時,我感到非常沮喪——就好像犯罪是故意針對我實施的一樣。儘管知道這種行為是隨機的,但我還是感到憤怒。冷酷無情的殺手和毒販可能特別欣賞財產的重要性。《低俗小說》這部現代經典電影中的殺手文斯在發現他的雪佛蘭 Malibu 被劃傷後,向他的經銷商蘭斯抱怨道

文斯:“我把它放在倉庫裡三年了。拿出來五天,就被一些沒**的**搞砸了。”

蘭斯:“他們應該他**的被宰了,夥計。不用審判。不用陪審團。直接處決。”

當然,我不會走那麼遠,但當有人侵犯你的個人財產時,這種行為肯定會激起深刻的情感。

稟賦效應
即使與物體的短暫聯絡也會影響我們的選擇。在 1991 年行為經濟學的一項經典研究中,諾貝爾獎獲得者、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 (Daniel Kahneman) 及其同事向康奈爾大學本科生樣本分發了價值 6 美元的大學咖啡杯,然後允許他們與同學進行交易。學生們在幾次交易中互換了買家和賣家的角色,研究人員將報價與咖啡杯的售價進行了比較。令卡尼曼的團隊驚訝的是,他們發現交易量很少。原因在於咖啡杯的價格和報價之間的差異:學生們認為自己擁有的咖啡杯比別人的相同咖啡杯更有價值,從而推高了售價,壓低了報價。這種被稱為稟賦效應的偏差已多次被複制,商品範圍從葡萄酒瓶到巧克力棒。

僅僅是最終擁有某物的可能性——比如說,您正在競拍拍賣品——就會讓您更看重它,尤其是當您有機會在購買前處理過該物品時。2008 年,伊利諾伊州立大學心理學家詹姆斯·沃爾夫 (James Wolf) 和他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同事與 84 名學生進行了一場模擬拍賣——同樣是咖啡杯。一半的參與者在出售前處理咖啡杯 10 秒,而另一半則處理了三倍的時間。研究人員發現,30 秒檢查組的學生的平均中標價 (5.80 美元) 明顯高於 10 秒組的平均中標價 (3.70 美元),這表明與咖啡杯接觸更多的人的稟賦效應更強。

然後,科學家們用另外 60 名學生重複了實驗,以檢查現場競爭引起的興奮感是否可能是導致長期持有的物體估值更高的原因。他們使用了密封投標程式,將最高報價放在一個封閉的信封中,結果發現,較長時間檢查者的平均報價 (3.07 美元) 仍然明顯高於較短時間持有物體的學生的平均報價 (2.24 美元)。(然而,略顯低迷的投標表明,現場情景確實有一定的影響。)研究人員還發現,個人在網上拍賣中佔據最高出價者位置的時間越長——增加了買家對未來所有權的希望——這個人支付的費用就相對於他或她最初打算下注的金額越多,這種行為被稱為拍賣熱。

對稟賦效應的一種普遍接受的解釋是,它反映了一種稱為損失厭惡的東西。根據卡尼曼及其同事提出的這一理論,人們認為損失比同等收益更重要;換句話說,我們害怕損失勝過歡迎收益[參見巴里·施瓦茨 (Barry Schwartz) 的“當文字決定時”;《大眾科學思想》,2007 年 8 月/9 月]。

斯坦福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布萊恩·克努森 (Brian Knutson) 及其同事發現,神經活動模式與以下觀點相符:我們對潛在損失和收益的情緒反應會助長稟賦效應。在 2008 年的一項研究中,他的團隊使用功能性 MRI 來揭示,當人們看到他們喜歡的產品時,無論他們是購買還是出售這些產品,大腦獎勵迴路區域伏隔核的啟用都會增加。當我們認為我們可以以划算的價格購買一件商品時,獎勵系統的另一部分——內側前額葉皮層也會被啟用——但如果價格太高則不會。但是,當受試者被告知以低於他們預期的價格出售所需產品時,右半球的島葉就會變得活躍。該區域的啟用標誌著預期目標和結果之間存在差異,可以被視為失望的神經相關性。此外,右島葉的活動越強,稟賦效應就越明顯——也就是說,參與者被要求出售的財產的估值就越高。

這些成像結果為損失厭惡提供了生物學特徵,表明感知價值與提供的售價之間的差異會產生負面的情緒反應。這不僅僅是我們對我們擁有的物品有偏見,而且我們也會為以低於我們認為的價值的價格出售其中一件物品而感到難過。

猴子的把戲
稟賦效應已在年僅六歲的兒童身上觀察到,這表明它可能是人類認知的基礎。然而,這種效應並非人類獨有,因為其他靈長類動物也表現出這種效應。在 2007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當時在埃默裡大學的靈長類動物學家莎拉·布羅斯南 (Sarah Brosnan) 及其同事訓練黑猩猩用食物和“玩具”(如打結的繩索)交換其他物品。研究人員發現,靈長類動物不願用食物換取新的食用物品,但可以自由地交易玩具。通常,當給動物選擇食物時,它們並沒有表現出對這些特定食物的偏好,這表明黑猩猩一旦“擁有”食物,就會賦予食物更高的價值。

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文卡特·拉克什米納拉亞南 (Venkat Lakshminaryanan) 及其同事試圖檢驗其他經過訓練買賣食物的物種是否會表現出類似的行為。正如研究人員在 2008 年報告的那樣,他們訓練了捲尾猴——經常出現在《博物館奇妙夜》等電影中的“手搖風琴”猴子品種——用代幣換取食物。耶魯大學的科學家甚至為這些動物提供了小錢包來存放它們的錢。捲尾猴很快學會了與給它們最優惠待遇的實驗者進行交易,這表明它們具有良好的經濟意識。很快,每隻猴子願意為不同的食物支付多少錢就變得清晰起來。當猴子被給予食物進行交易時,它們和人類一樣,期望的售價高於它們準備為相同食物支付的價格。

就在今年,我實驗室的坎吉瑟報告說,包括大猩猩和猩猩在內的幾種大型猿類也表現出稟賦效應。坎吉瑟的研究還證實了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之間的一個關鍵區別,布羅斯南的黑猩猩研究暗示了這一點:猴子和猿類僅在食物方面表現出稟賦效應;它們不會對其他物品表現出這種效應,甚至不會對可用於獲取食物的工具表現出這種效應(這些工具比布羅斯南的“玩具”具有更高的內在價值)。到目前為止,只有人類表現出對物體的稟賦效應。

培養所有權
儘管對稟賦效應進行了 30 年的研究,但研究人員直到最近才開始關注北美學生以外人群中的這種現象。事實證明,其他文化對物體所有權的態度與我們不同。例如,1988 年,市場營銷專家梅蘭妮·沃倫多夫 (Melanie Wallendorf) 和亞利桑那大學人類學家埃裡克·阿諾德 (Eric Arnould) 將美國西南部人與奈及利亞村民進行了比較,發現村民們更重視來自他人的禮物,並且對自己的財產表現出的稟賦效應較小。這一發現與普遍觀點一致,即奈及利亞村民較少關注個人物品,而更多關注社群內經常交換和分享的具有文化意義的物品。

在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現任巴黎歐洲工商管理學院 (INSEAD) 心理學家威廉·W·馬杜克斯 (William W. Maddux) 及其同事證實,稟賦效應在東亞大學生中也不如西方大學生那麼強烈。研究人員推斷,更個人主義的西方文化可能會產生更強的對物體的依戀,將其作為自我的延伸。巧妙的是,馬杜克斯的團隊還要求研究中的 116 名學生寫下他們與他人的關係或關於他們自己的事情,這項任務可以重新調整個人的注意力。當東亞人專注於自己時,他們賦予自己擁有的東西更高的價值;被指示寫關於他人的西方人表現出稟賦效應的降低。社會看待自我的方式——無論是關注個人還是作為群體成員的人——似乎都會影響人們對財產的態度。

在我的實驗室裡,我們正在調查兒童何時開始形成對所有權的這些態度。例如,去年,我們發現,在決定誰擁有某件物品時,即使是非常小的孩子也欣賞製作該物品所付出的勞動,但學齡前兒童很少考慮誰最初擁有這些材料,而這是成年人會考慮的因素。孩子們還認為所有權僅限於他們自己的財產,而成年人則尊重他人的財物。我們現在正試圖弄清楚,在童年的哪個階段,對所有權的更成熟的理解會發展起來。

瞭解這些轉變的時間可能會使我們更接近我們關於誰擁有什麼的習俗的起源。這些聯絡可能受到文化的影響,但它們似乎建立在人類擁有物品的根深蒂固的需求之上。這種需求可能源於對食物的原始貪求傾向,它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心理過程,塑造了我們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

(延伸閱讀)

  • 財產和延伸的自我。W. R. Belk,《消費者研究雜誌》,第 15 卷,第 139-168 頁;1988 年。

  • 捲尾猴的稟賦效應。Venkat Lakshminaryanan、M. Keith Chen 和 Laurie R. Santos,《英國皇家學會哲學彙刊 B》,第 363 卷,第 3837-3844 頁;2008 年 12 月。

  • 可預測的非理性:塑造我們決策的隱藏力量。丹·艾瑞里。哈珀·柯林斯,2008 年。

  • 創造性勞動對學齡前兒童和成人財產所有權轉移的影響。P. Kanngiesser、N. Gjersoe 和 B. M. Hood,《心理科學》,第 21 卷,第 1236-1241 頁;2010 年 9 月。

  • 對誰來說,與財產分離更痛苦?稟賦效應中的文化差異。W. W. Maddux 等人,《心理科學》,第 21 卷,第 1910-1917 頁;2010 年 12 月

特別報道:壓力
因壓力而分裂

SA Mind Vol 22 Issue 4本文最初以“對財產的熱情:我的!”為標題發表於SA Mind 第 22 卷第 4 期(),第 56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911-5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