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護區無法保護大熊貓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圖片來源:劉建國等

自然保護區旨在作為瀕危物種的安全避難所,並儘可能減少人類的干擾。但根據週五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在中國西南部的臥龍自然保護區,情況並非如此。

該保護區於1975年建立,旨在保護大熊貓,並被視為保護工作的典範,獲得了中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的資助。然而,中國和美國的研究人員現在發現,在過去的二十五年半里,該保護區已經變得不太適合大熊貓棲息。事實上,自然保護區的退化速度甚至比周圍的非保護土地還要快。研究人員在查看了保護區建立前後多個衛星收集的遙感資料後得出了這個結論。他們將這些發現與海拔、土地坡度和森林覆蓋的資訊相結合。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科學家們表示,保護區內人類居民的人口壓力是造成森林和熊貓棲息地大部分破壞的原因。保護區內的人口從1975年的2560人急劇增加到1995年的4260人。與此同時,野生大熊貓的數量從1974年的145只下降到1986年的72只。據信目前的數量甚至更少。

科學家們認為,提高居住在保護區內的兒童的教育機會,可以引導年輕人離開保護區去追求更好的就業機會,最終有助於減少人口。“我們的計算機模擬表明,即使只有 22% 的保護區年輕人因上大學、結婚或在外面工作而搬遷,到 2047 年,保護區內的人口將減少到 700 人左右,大熊貓棲息地將恢復並增加 7%。”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密歇根州立大學的劉建國說。“需要徹底檢查和監測保護區的有效性,並且需要整合生態學、人口統計學和社會經濟學的新方法來真正保護保護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