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印度經歷了一連串重大地震,最近一次是去年一月摧毀布傑的那次。但是,如果《科學》雜誌當期一篇報告的作者是正確的,那麼該國不同地區的情況可能會更糟。根據新的分析,喜馬拉雅山脈可能已經逾期發生一次或多次特大地震,威脅著居住在該地區的5000萬人。
科羅拉多大學的羅傑·比爾漢姆和彼得·莫爾納以及班加羅爾印度天體物理研究所的維諾德·K·高爾基於多條證據得出他們悲觀的結論。他們指出,地球物理資料顯示,印度的基底岩石在喜馬拉雅山脈下方彎曲和滑動,很像地震頻發的俯衝洋殼。其次,基於衛星的測量表明,印度和藏南地區正以每世紀約兩米的速度碰撞和匯聚,並且青藏高原南部邊緣相對狹窄的地帶正在吸收大部分這種匯聚。第三,該團隊觀察到,在喜馬拉雅山脈,潛在的滑動以彈性而非非彈性的應變形式積累。因此,特大地震很可能是釋放該帶不斷增加的匯聚應力的唯一途徑。
歷史記錄表明,至少早在19世紀初,該地區每隔幾十年就會發生相當規模的地震。但自1950年以來,喜馬拉雅山脈一直保持平靜。事實上,研究人員報告說,一些地區可能在過去500年中沒有經歷過重大地震。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系統中主要的驅動引擎是印度板塊的運動,它像一個巨大的彈簧被壓縮在青藏高原上一樣,捲起了大喜馬拉雅山脈。在西藏深處,印度相對容易地向北滑動,”比爾漢姆解釋說。“我們知道不可避免的結果。 удерживающий 彈簧的鎖會斷裂,從而在特大地震中將喜馬拉雅山脈向南推動。” 他補充說,“要使印度板塊和喜馬拉雅板塊解開以消除地質應力,需要發生一次或多次特大地震。”
比爾漢姆和莫爾納認為,該地區可能已逾期發生多達七次震級在 8.1 到 8.3 級的地震。考慮到過去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以及此後發生的人口增長,作者估計單次地震可能導致 20 萬人喪生。但是,如果特大地震襲擊恆河平原人口稠密的城市之一,“這樣的估計可能低了一個數量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