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2.51億年前,估計有70%的陸生植物和動物以及84%的海洋生物死亡,這一事件被稱為二疊紀末期滅絕事件。 原因尚不清楚,但已知這一時期也是一個極其溫暖的時期。對過去5.2億年的溫度和化石記錄進行的一項新分析表明,二疊紀末期的滅絕並非唯一與此相關的事件:全球變暖始終與全球範圍內的生物滅絕有關。
英國約克大學的生態學家彼得·梅休領導了對化石和溫度記錄的研究,他說:“在我們分析的時間段內,出現了三個主要的溫室氣體階段,每個階段的溫度峰值都與大規模滅絕相吻合。” “化石記錄和溫度資料集已經存在,但沒有人研究過它們之間的關係。”
將這些資料——特定時期記憶體在的不同淺海生物的相對數量,以及在1000萬年間隔內,這些生物貝殼中不同水平的氧同位素所蘊含的溫度記錄——進行配對分析後發現,溫室氣體濃度相對較高的時代對地球上的物種數量不利。“規律似乎是溫室氣體世界會對生物多樣性產生不利影響,”梅休說。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隨著全球氣溫持續上升到與二疊紀相似的水平,這對目前地球上物種的命運也預示著不祥之兆。“未來因全球快速變暖而導致的滅絕風險,主要預計會發生在生物在其當前範圍所適應的氣候與這些氣候的未來分佈之間不匹配的情況下,”梅休和他的同事在《皇家學會學報B:生物科學》中寫道,儘管也可能是因為氣溫升高導致海洋環境變得不那麼適宜居住,他補充說。
這並不是說全球變暖是導致二疊紀滅絕的原因,也不是說所有的大規模滅絕都與溫暖的世界有關——例如,大約4.3億年前奧陶紀末期降溫期間,60%的不同海洋生物類群消失了。但是,這些科學家認為,氣候變化與大規模滅絕之間存在聯絡的證據讓我們有理由對未來感到擔憂。“我們需要知道這種聯絡背後的機制,我們需要知道這種聯絡是否也發生在短期氣候波動中,”梅休說。“這將幫助我們判斷,這是否真的會讓下一代人擔憂,或者這種威脅僅僅是遙遠的未來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