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危險的渴望

輪盤賭桌上災難性的一夜。 高空彈跳跳入深淵。 這樣的行為違背了人類的理性,但我們仍然尋求刺激

兩輛空車並排怠速停著。吉姆和巴茲各自進入他們的車,關上車門,將油門踩到底,徑直衝向懸崖邊。下面的峽谷映入眼簾——他們應該在汽車躍入深淵之前各自從駕駛座上跳下來,但第一個棄車逃生的人就輸了。在最後一刻,吉姆猛地開啟車門,跳到地面上。巴茲等待的時間太長,墜落到懸崖邊,必死無疑。

在《無因的反叛》中,詹姆斯·迪恩飾演的角色吉姆象徵著 20 世紀 50 年代動盪不安的年輕一代,他們為了尋找自己的身份而走向極端。青少年將冒險行為推向極限,毫無意義地將自己的生命置於危險之中。然而,這種追求危險的慾望跨越了每個時代、年齡段和社會階層。例如,魯莽駕駛在世界各地的公路上都很常見。登山者緊貼陡峭的巖壁,滑雪者衝下陡峭的斜坡,已婚人士發生秘密婚外情,聚會者飲酒過量。

當危險來臨時,似乎許多人都準備好回應。如今,各個年齡段的男男女女突然在家中、學校、辦公室和賭場玩德州撲克,冒著真金白銀的風險,只是為了尋求刺激。在 20 世紀 90 年代末,多年來一直安全地將儲蓄存入家庭銀行賬戶的負責任的父母,將一切都押在了高投機性的高科技股票上,希望從網際網路泡沫中獲利。尋求刺激的行為在其他文化中也無處不在:在非洲和南美洲,各個部落的成員將他們所有的世俗財產都押在機會遊戲中。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為什麼我們對危險的情況如此熱衷,即使結果可能是致命的? 因為這些活動給大腦帶來化學上的快感,我們喜歡這種感覺。 為什麼大腦會獎勵我們冒險行為? 因為冒險幫助早期人類找到食物和配偶,而那些成功的冒險者將他們的基因傳給了我們。 儘管如此,我們當然有推理能力來拒絕危險的快樂,但我們卻經常不這樣做,今天心理學家正試圖確定為什麼我們似乎無法避免讓自己陷入困境。

冒險者法則

解釋我們為何渴望危險的探索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起伏不定。但隨著我們理解的深入,人類受到冒險的驅動變得顯而易見——而且他們做得越多,就越有可能茁壯成長。根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生物學家傑伊·費倫和哈佛商學院前經濟學家特里·伯納姆最近提出的公認理論,我們的這種愛好源於史前時代,當時世界居住著兩種基本型別的人類:築巢者和冒險者。築巢者幾乎待在他們的洞穴裡,靠他們附近地區的植物和小動物為生,始終保持謹慎。冒險者在陸地上漫遊;儘管他們的冒險行為使他們面臨更大的死亡風險,但他們也發現了更美味的水果和更多產的狩獵場。與此同時,他們積累了實際的生存經驗,變得更有能力承受大自然的嚴酷考驗。這些更有能力的實幹家經常能夠活到足夠長的時間來生育眾多子女,成功地傳遞他們的基因,直到他們的型別最終在我們的物種中佔據主導地位。

因此,我們對冒險的熱情是一種生物遺產,而對這種行為的偏好在當今社會仍然普遍存在。當然,21 世紀的理性思維可以輕易克服這種生物學偏好。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大腦將冒險行為解釋為力量的象徵。例如,心理學家已經表明,年輕女性從內心深處更被危險的男人吸引,而不是安全的男人。原因之一是,儘管存在明顯的複雜性,但如果與他人發生衝突,亡命之徒可能更有可能脫穎而出。硬漢可能看起來可以為女性提供更大的身體生存保護。

這種聯絡在整個時代變化不大的文化中尤為明顯。在 20 世紀 60 年代和 70 年代,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拿破崙·A·沙尼翁對居住在巴西-委內瑞拉邊境的亞諾馬馬印第安人進行了研究。他發現,某些男性比其他人擁有更多的女性,而且這些男人中的每一個人都被稱為無畏的戰士。這些男人也比他們 более 膽小的部落成員生育了更多的後代。沙尼翁得出結論,以攻擊性為導向的基因在人類生殖中佔上風。

對多巴胺上癮

在過去的十年中,對腦化學物質和基因的研究支援了沙尼翁的假設。人類受到尋求刺激的驅動,對於某些人來說,他們發現的刺激越多,他們就越想要。

這種驅動力因人而異。對於某些人來說,即使是在友好的撲克遊戲中下最小的賭注也會讓人神經緊張。其他人則喜歡從飛機上跳傘。這種差異可以用每個人多巴胺系統來解釋——人們擁有多少這種神經遞質以及它在神經元之間傳遞資訊的速度有多快。對於最大的尋求刺激者來說,多巴胺會帶來非常真實的陶醉狀態;刺激釋放的多巴胺越多,他們的快感就越大。

心理學家將這種行為稱為感覺尋求,並且有多種生理和心理因素在起作用。更需要多巴胺來激發活力的人通常會接受尋求感覺的身體、社會或經濟風險作為遊戲的一部分。但是是什麼導致了強烈的多巴胺反應呢?特拉華大學的心理學家馬文·祖克曼認為罪魁禍首是單胺氧化酶 B。這種酶是分解多巴胺的化學物質之一。一個人擁有的單胺氧化酶 B 越少,多巴胺流動得越多,他就越有可能成為尋求刺激者。

基因也可能起作用。 1996 年,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名為D4 多巴胺受體的基因,很快被稱為尋新基因。它為特定的多巴胺受體提供密碼,並被認為負責最大限度地減少通常伴隨冒險行為的焦慮。擁有這種受體的人傾向於採取過度的措施來獲得快感。對於這些人來說,其他人會覺得刺激的常見情況幾乎只能產生無聊。然而,其他專家並不相信這種基因的力量。自 1996 年以來進行的約 18 項研究檢驗了其發生與尋求刺激行為之間的聯絡,但只有一半的研究發現了任何可量化的聯絡。

無敵的我

對於一些心理學家來說,一個人屈服於尋求刺激的誘惑的意願是更普遍的人類特質的極端情況——即傾向於低估風險並過高估計預期表現。例如,根據心理調查,大多數人認為自己比普通人更健康。他們還認為自己在判斷盈利計劃方面更加精明。專家將這種現象稱為樂觀偏差。當危險被識別出來但風險級別未被準確感知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這種扭曲的觀點可以解釋為什麼一個重度吸菸者傾向於估計自己的癌症風險低於同年齡和性別的中度吸菸者。

低估也會抑制我們的恐懼情緒。我們只是假設我們不會受到影響,或者至少我們比其他人更不容易受到傷害。結果,我們也變得不太願意採取預防措施。聖路易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馬修·克魯特和密歇根大學安阿伯分校的維克多·J·斯特雷徹的研究表明,人們經常沉迷於不健康或冒險的行為,儘管他們完全意識到其中涉及的危險。例子比比皆是,例如今年冬天在猶他州帕克城附近的五名滑雪者,他們無視警告標誌並跳過柵欄滑下未經檢查的地形——直至死亡。

總的來說,人類不太擅長權衡風險。我們對機率一竅不通。如果輪盤賭連續五次停在紅色上,許多旁觀者會錯誤地認為,在下一次旋轉中,輪盤賭擊中黑色的機會比正常情況更高。當然,每次旋轉都具有相同的數學機率出現紅色或黑色:50/50。然而,成千上萬的賭場賭徒屈服於這種謬誤的思維方式。

同樣,人們害怕飛機失事遠勝於汽車事故,因為航空災難更具戲劇性,儘管實際上更高比例的旅行者在公路旅行中死亡。我們還普遍害怕壯觀的死因,例如謀殺、被閃電擊中或被毒蛇咬傷,即使我們成為這種異國情調死亡的受害者的機會非常小。賭場老闆、彩票銷售商和保險代理人無恥地利用我們的誤算來銷售那張中獎彩票或針對極不可能發生的事故的安全保單。

那麼,可以理解更復雜的數學關係的人類大腦,是如何在判斷中犯下如此基本的錯誤的呢?進化也可能在這裡提供答案。隨著大腦在數千年中的發展,來自敵人的襲擊和蛇咬等事件構成了真正的危險,這些危險深深地印在我們的神經迴路中。因此,我們的恐懼並非完全沒有根據,但它們實際上與現代世界無關。

儘管如此,大腦無法輕易適應如此抽象的機率。有多少購買彩票的人真的在考慮他們在選擇確切的中獎者時必須排除 1400 萬個不正確的數字組合?相反,我們應用虛假的,但看似經過時間考驗的經驗法則。正如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和已故的阿莫斯·特沃斯基在他們對統計謬誤的研究中發現的那樣,我們傾向於相信事件越令人難忘,它就越有可能發生。

假裝而不是真的去做

在危險的情況下,糟糕的數學、低估風險和高估自身實力合謀使我們輸多贏少,但我們仍然願意涉足其中。研究賭博的數學家已經計算出,從長遠來看,玩家總是以失敗告終。例如,從統計學上講,普通的輪盤賭玩家贏回大約 95% 的投資——也就是說,他們損失了 5% 的錢。社會學家經常說,玩這種遊戲相當於繳納愚蠢稅。

在危險的情況下,我們對機率的認識不足與多巴胺中毒危險地結合在一起。在評估我們的機會時,我們不能相信我們直覺的、原始的大腦來做出決定。相反,我們必須依靠對所涉及的實際因素進行冷靜的分析。

當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對於許多人來說,當尋求刺激的機會出現時,理性就會暫時消失。因此,深思熟慮的預防措施可能是對抗誘惑的最佳方法。心理學家推薦的一種行之有效的策略是自我監管——在活動開始前設定限制。賭徒有賠光家底的風險,他們可以攜帶預定金額的錢進入賭場,或者告訴朋友在特定時間護送他們出去,必要時可以強行帶走。希臘英雄奧德修斯想要聽到女妖迷人的歌聲,他用這樣的策略欺騙了死亡:他命令船員將他綁在船桅上,並用蠟塞住自己的耳朵,這樣他們就不會聽到會誘使他們駛上岩石的歌聲。

第二種策略是用人為的危險代替真正的危險。我們不必完全戒除多巴胺帶來的快感或冒著健康或財富的風險。現代社會提供了許多安全的尋求刺激的情況:過山車的刺激、恐怖電影的驚嚇、快節奏的影片遊戲的緊張感。這些體驗提高了我們的多巴胺水平,讓我們感到充滿活力。我們的大腦無法區分刺激是真實的還是人為的。我們可以生活在邊緣,而不會冒著越過邊緣的風險。

(延伸閱讀)

  • 《卑鄙的基因:從性到金錢到食物:馴服我們的原始本能》。特里·伯納姆和傑伊·費倫。珀修斯出版社,2000 年。

  • 《風險一代:如何保護您的青少年免受吸菸和其他危險行為的侵害》。科基·牛頓。 M. 埃文斯公司,2001 年。

 

SA Mind Vol 16 Issue 3本文最初以“對危險的渴望”為標題發表於SA Mind 第 16 卷第 3 期(),第 24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1005-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