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在人類健康史上扮演著雙重角色。在野外,大鼠臭名昭著,是鼠疫等致命疾病的攜帶者,但在實驗室中,大鼠也因其作為研究人類生物學和疾病以及開發和測試新藥不可或缺的模型而聞名。現在,它已成為繼人類和小鼠之後第三個完成基因組測序的哺乳動物物種,有望更深入地瞭解生物醫學、比較生物學和進化。
由貝勒醫學院的理查德·A·吉布斯領導的參與大鼠基因組測序專案的研究人員聯盟,生成了實驗室大鼠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基因組90%完成度的“草稿”序列。根據他們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報告,大鼠基因組的大小介於小鼠和人類之間,但三者都包含相似數量的基因,其中90%的基因是它們共有的。
科學家們早就認識到,大多數與人類疾病相關的基因在大鼠基因組中都有平行對應物,但在許多情況下,這些基因在大鼠中的確切位置是未知的。“大鼠基因組資料極大地提高了大鼠模型的實用性,”該團隊寫道。“現在可以實現對大鼠基因含量的近乎完整的瞭解,個別研究人員擁有一個大鼠‘零件清單’的資料來源,可以以適合生物醫學研究的高度信心和精確度進行探索。” 結果還表明,齧齒動物基因的突變速度可能比人類的快,這或許暗示了哺乳動物之間存在不同的進化機制。“任何一個生物體都是對其所面臨的進化挑戰的獨特解決方案,”吉布斯說,“比較它們可以讓我們透過鑰匙孔窺視每個物種的歷史。”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該聯盟正在繼續其齧齒動物研究,分析不同大鼠品系之間的差異,以確定特定基因的功能。與此同時,其他哺乳動物(包括黑猩猩、獼猴、狗、負鼠和牛)的基因組測序工作正在進行中。--Alla Katsnel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