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他人做好事會溫暖人心——也可能保護心臟。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家邀請了 106 名高中生參加一項志願服務研究。一半的學生每週花一個小時,連續 10 周幫助小學生完成家庭作業、體育運動或俱樂部活動。另一半學生沒有參加志願工作。
研究人員在 10 週期間前後都使用了問卷調查和醫學檢查,發現參加志願服務的學生的膽固醇和炎症水平在研究後有所降低。而沒有參加志願服務的學生則沒有表現出這樣的改善。
健康益處與特定的志願活動(例如久坐的家庭作業輔導與體育運動)無關,也與自尊心的提高無關。但研究人員確實發現,那些在志願服務經歷後報告同情心和利他行為增加最多的學生,在心臟健康方面也表現出最明顯的改善。儘管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理清健康益處與利他行為是如何相互交織的,但心理學家和研究作者漢娜·施賴爾推測,他們的發現可能反映了一種“溢位”效應。“保持他人的積極性可以提高您自己健康行為的積極性,”施賴爾說。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break] 每個年齡段的善良
在童年時期
友善的行為——合作、分享和安慰他人——可能預示著多年後在青春期的學業成功。
在青春期前
善意的行為可以提升幸福感和受歡迎程度,並減少被欺凌的機會。
在成年期
把錢花在別人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更能增加一個人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