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建造一臺能夠利用量子力學奇異特性的計算機,物理學家們正在研究多種不同的技術,包括超導器件、光子系統、量子點、自旋電子學和分子的核磁共振。然而,最近幾個月,使用捕獲原子離子的團隊已經展示了幾項里程碑式的成就,其他方法很難與之匹敵。
量子計算機使用量子位元(qubit)而非普通位元進行運算。一個量子位元不僅可以是 0 或 1,還可以是兩者的疊加態,其中零和一的比例在一個狀態中結合。
多量子位元疊加態的一個重要類別是糾纏態。在這些配置中,每個量子位元的狀態以一種微妙的方式與其夥伴的狀態相連,這種聯絡被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貶稱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例如,在所謂的薛定諤貓態中,所有量子位元在被測量時都會給出相同的結果——0 或 1——即使 0 和 1 之間的選擇是完全隨機的。(這個名字來源於著名的思想實驗,其中 0 和 1 對應於貓的死亡或存活,而單個“量子位元”是貓身體中的所有粒子。)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貓態是量子位元糾錯技術的基本構建塊。這類錯誤不可避免地困擾著所有標準的量子計算方法,因為量子位元的狀態極其脆弱。
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在 David J. Wineland 和 Dietrich Leibfried 的領導下,現在已經建立了涉及四、五和六個鈹離子的貓態。電磁阱將離子以一排排列在真空中,雷射操縱它們的狀態。該團隊估計他們的六離子貓態持續約 150 微秒。
在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的 Rainer Blatt 和 Hartmut Haeffner 及其同事依靠類似的技術產生了八個鈣離子的糾纏態。在這個實驗中,建立的是“W 態”,而不是貓態。在許多方面,W 態比貓態更穩健。例如,從 W 態中丟失一個離子,剩餘的離子仍然會處於 W 態。從貓態中丟失一個離子會破壞整個狀態。
這兩個實驗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原則上這些技術可以容納更多數量的離子。然而,擴充套件這些方法的一個障礙是,隨著離子數量的增加,糾纏態的質量會下降。為了減少這種誤差,科學家們可能會調整雷射脈衝的細節,使用離子不同的狀態來表示 0 和 1,或者完全使用不同的離子種類。
為了使量子計算機發揮作用,不僅必須建立特殊的量子位元狀態,還必須以保持其量子特性的方式操縱它們。也就是說,必須在計算機上執行量子演算法。密歇根大學安 Arbor 分校的一個小組,在 Christopher Monroe 和 Kathy-Anne Brickman 的領導下,現在已經在兩個捕獲鎘離子的系統上演示了一種稱為 Grover 量子搜尋的演算法。
搜尋演算法在條目順序隨機的資料庫中搜索。搜尋特定專案通常需要檢查每個條目。量子搜尋演算法神奇地更快,因為量子計算機可以在疊加態中一次輪詢所有資料庫條目。對於更大的資料庫,速度提升變得更加顯著。例如,一個包含一百萬個條目的資料庫只需要大約 1,000 次量子查詢,而不是完整的百萬次。
安 Arbor 實驗在相當於一個四條目資料庫上執行,這四個條目由兩個量子位元表示。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系統可以擴充套件到更多數量的量子位元。
隨著成果如此密集和快速地湧現,難怪正如 Monroe 所說,“許多人認為在構建大型量子計算機的競賽中,離子阱技術遙遙領先於其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