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是如何導致飛機墜毀的?

大陸航空快運3407號航班在布法羅郊外墜毀在一所房屋上,可能是由於飛機機翼和/或尾翼積冰

上週四,大陸航空快運3407號航班在距離紐約州布法羅跑道僅五英里(八公里)時,突然傾斜、翻滾,並墜入城外的一所房屋,導致機上所有48名乘客和機組人員以及房屋內一名男子喪生。

媒體報道稱,飛行員可能違反了公司指南——但沒有違反聯邦法律——在嚴重的結冰條件下啟用自動駕駛儀,這架飛機是螺旋槳驅動的龐巴迪Dash 8 Q400型飛機。去年12月,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曾警告稱,“使用自動駕駛儀可能會掩蓋飛機操縱效能的變化,而這可能是過早失速或失控的先兆。” 聯邦航空管理局尚未將此類建議定為強制性要求。

由科爾根航空運營的3407號航班的飛行員在新澤西州紐瓦克自由國際機場起飛僅11分鐘後就開啟了除冰系統,並討論了擋風玻璃和飛機機翼上“嚴重的”積冰。另一架在3407號航班之後在同一航線上降落的飛機報告了嚴重的結冰情況,但沒有發生事故。儘管如此,NTSB成員史蒂文·切蘭德昨日警告,不要對結冰是墜機的主要原因“妄下結論”,墜機事故發生在防失速系統解除自動駕駛儀後僅26秒。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有關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冰通常在微小的雲滴撞擊並在飛機的前緣或前表面凍結時積聚。冰改變了機翼和尾翼上的氣流,降低了使飛機保持在空中的升力,並可能導致空氣動力學失速——這種情況可能導致暫時失控。Dash 8 配備了充氣和放氣的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ий 除冰靴,以破除飛行過程中在機翼前緣形成的硬殼,但如果飛機受到較大水滴的衝擊,它們可能會在機翼更靠後的位置凍結,而那裡的冰無法有效去除。(IceController 是一種尚未在飛機上使用的裝置,它透過脈衝電流擊落冰)。

為了更多地瞭解結冰的危險,我們採訪了托馬斯·拉特瓦斯基,他在NASA格倫研究中心結冰分部擔任工程師已有19年。

[以下是採訪的編輯稿。]

冰是如何在飛機上積聚的? 冰在飛機上的積聚方式有兩種:飛行中或地面上。 在地面上,降水落在飛機上並在上表面凍結,很像您將汽車在戶外過夜時發生的情況。在飛機上,地面結冰發生在機翼和尾翼的上表面。 這種型別的冰是透過在機場用流體[通常是丙二醇]對飛機進行除冰處理來解決的。

飛行中結冰是指飛機飛過由小液態水滴組成的雲層。 這些液態水滴可以在冰點以下保持液態。 眾所周知,華氏 32 度(攝氏 0 度)是水結冰的溫度。 事實證明,如果水非常純淨——如果是從大氣中凝結出來的——並且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使水凍結,那麼它可以保持在正常冰點以下。 我們在冬季發現的雲層是由小水滴組成的,水溫可能低至零下 40 攝氏度。 飛機飛過雲層,水滴撞擊飛機,然後凍結,因為現在它們有了一個可以凍結的表面。 冰在飛行中會在前表面積聚:機翼前緣、機頭和尾翼表面。 有系統可以防止冰或去除冰。 除冰系統的工作原理是允許冰形成,然後再將其破碎[使用充氣以破裂冰的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ий 靴]。 防冰系統透過從發動機壓縮機內部吹出熱空氣來防止冰形成。

我們在 NASA 這裡有一個結冰研究計劃,人們編寫計算機程式碼來預測冰的生長,我們還有一個風洞,我們可以在其中重建模型上的結冰條件。

為什麼冰對飛機來說是一個問題?
冰會重塑飛機產生升力部件的表面:機翼和尾翼。 這種粗糙度足以改變機翼的空氣動力學特性,從而產生更大的阻力和更小的升力。

機翼產生的升力大小取決於氣流相對於翼型的相對角度。 隨著您增加該角度——迎角——您會產生越來越多的升力。 但是在某個時候,空氣無法流過上表面,並且您會發生空氣動力學失速。 空氣動力學失速發生的點與翼型的輪廓有關。 如果表面被輕微的粗糙度——砂紙般的粗糙度——汙染,它將降低升力並改變失速發生的點。

對於定期航空公司[包括商業客運航空公司],結冰一直是導致 9.5% 致命航空公司事故的因素。

飛行員如何接受處理空氣動力學失速的培訓?
當您進行飛行員培訓時——不涉及結冰——您會練習機翼失速。 您抬起機頭,飛機因分離的氣流而晃動。 為了從中恢復,您將機頭向下推以減小機翼上的迎角並恢復。 冰發生的情況是相同的原理,但它發生在較低的迎角。

為什麼使用自動駕駛儀會干擾飛行員防止失速的能力?
如果一個人手動駕駛飛機並且飛機具有可逆控制系統,那麼飛行員對控制裝置的每個操作都會在控制裝置上產生一些反應。 飛機有能力與您對話。

當自動駕駛儀啟動時,該資訊不會傳遞給飛行員。 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建議不要在結冰條件下使用自動駕駛儀飛行。 [聯邦航空管理局建議僅在嚴重結冰條件下不要使用自動駕駛儀。] 公司可以自行決定如何向飛行員呈現該資訊。

 

Brendan Borrell is a freelance journalist based in Brooklyn, New York. He writes for Bloomberg Businessweek, Nature, Outside, 大眾科學, and many other publications, and is the co-author (with ecologist Manuel Molles) of the textbook Environment: Science, Issues, Solutions. He traveled to Brazil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Mongabay Special Reporting Initiative. Follow him on Twitter @bborrell.

More by Brendan Borrel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