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動物相比,人類嬰兒學習走路的時間要長得多。這與我們的大腦發達有關嗎? ——馬哈茂德·達瓦迪,透過電子郵件
約翰·博克,加州州立大學富勒頓分校的人類學家,提供瞭解答
一匹馬出生後一小時內就能行走。新生的小狒狒可以緊緊抓住母親的毛髮,而母親則在樹林中跳躍。即使在與我們進化關係最近的親戚——黑猩猩和倭黑猩猩中——幼崽也比人類同類更為敏捷。這是因為人類出生時大腦在很大程度上尚未成熟,導致嬰兒對其運動的控制力很小。這種人類獨有的特性是漫長的進化鬥爭的結果,這場鬥爭發生在大的大腦和狹窄的骨盆之間。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將人類與我們的祖先區分開來的首批特徵之一是直立行走。關於這一特徵的出現有幾種假設,但它似乎提供了一種在稀樹草原等開放環境中更有效移動的方式。儘管我們最早的人類祖先的大腦非常像猿,但他們的直立行走已經改變了他們的骨盆,使其看起來非常像我們現代的骨盆。這種重塑的骨盆帶來了更狹窄的產道,使分娩更加困難。
與此同時,新的漫遊場地為那些具有靈活、解決問題行為的人在獲取資源和協商社會關係方面提供了優勢。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選擇增加了早期人類的大腦尺寸。但在某個時候,對越來越大的大腦的選擇與狹窄的骨盆正面碰撞,可以這麼說。如果嬰兒的頭部變得更大,他們就會卡在產道中,導致母親和孩子都死亡。儘管自然選擇努力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例如,嬰兒的頭部會在骨盆的骨骼周圍扭動時壓縮——但根本沒有足夠的空間讓一個大的、成熟的大腦透過。
事實證明,進化的答案是在子宮外讓大腦繼續生長,然後再成熟。因此,與其他哺乳動物相比,人類在出生後還有相當多的發育要做。結果就是一個相對不發達的嬰兒,他需要大量的照顧,並且比其他新生靈長類動物的自理能力差得多。
從生理學上講,指甲刮黑板的聲音為什麼如此令人不安?這種效應是人類特有的,還是其他生物也會受到類似的影響? ——羅文·斯奈德,透過電子郵件
紐約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喬什·麥克德莫特解釋說
可能有幾個因素共同作用,使這種聲音令人不快。首先,也許不足為奇的是,高頻的存在。介於兩者之間的範圍
和四千赫——大致覆蓋了標準
鋼琴的最高八度音階——似乎對聲音的令人厭惡感貢獻最大。目前尚不清楚為什麼人們傾向於覺得這些頻率令人不快,但我們知道噪聲引起的聽力損失最常發生在大致這個區域,因此可以想象,厭惡反應部分反映了耳朵的脆弱性。
尖叫聲的頻譜也比樂器的頻譜嘈雜得多;也就是說,聲音中存在很強的隨機成分。這種嘈雜性可能是由於指甲在向前滑動之前反覆卡在黑板表面的某個部分造成的。
這種卡頓和滑動還會導致強度快速波動,使聲音具有“粗糙”的特性。
眾所周知,粗糙感令人不快——例如,汽車製造商的目標是產生儘可能令人愉悅的發動機噪音,他們發現,強度變化最小的平滑聲音比粗糙的聲音更受聽眾歡迎。很難說為什麼聲音的粗糙感被認為是令人不快的——就我們所知,它對耳朵無害。
一些科學家提出,尖叫聲在聲學上類似於尖叫,我們可能已經進化出對這種聲音的厭惡。如果這個假設是真的,人們可能會期望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發現類似的反應,它們也會發出尖叫聲。到目前為止,只測試了一種猴子,它沒有
表現出與人類對尖叫聲相同的厭惡反應。因此,可能更恰當的做法是將尖叫聲簡單地視為一場“完美風暴”——結合了我們知道令人不快的兩種特性,從而產生一種令人難以忍受的聲音。
注意:本文最初印刷時的標題為“問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