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2年11月11日,丹麥天文學家和貴族第谷·布拉赫在仙后座中看到一顆新星,其亮度堪比木星。在許多方面,這是現代天文學的誕生——有力地否定了天體是固定不變的信仰。這種“新星”從未停止帶來驚喜。大約400年後,天文學家意識到它們短暫地超越了數十億顆普通恆星,因此一定是壯觀的爆炸。1934年,加州理工學院的弗裡茨·茲威基為它們創造了“超新星”這個名字。除了是科學界已知的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外,超新星在宇宙和天文學家的工作中也發揮著特殊的作用:為太空播撒重元素,調節星系的形成和演化,甚至作為宇宙膨脹的標記。
茲威基和他的同事沃爾特·巴德推測,爆炸能量來自引力。他們的想法是,一顆正常的恆星會內爆,直到其核心達到原子核的密度。就像水晶花瓶掉到水泥地面上一樣,坍縮的物質釋放出足夠的引力勢能,將恆星的其餘部分炸開。1960年,劍橋大學的弗雷德·霍伊爾和加州理工學院的威利·福勒提出了另一種解釋,他們認為爆炸是巨大的核彈。當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耗盡其氫燃料,然後耗盡其氦時,它會轉向碳和氧。這些元素的聚變不僅可以釋放出巨大的能量脈衝,還會產生放射性鎳 56,其逐漸衰變可以解釋最初爆炸後持續數月的餘輝。
這兩種想法都被證明是正確的。在光譜中沒有氫跡象的超新星(I型)中,大多數(Ia型)似乎是熱核爆炸,其餘的(Ib型和Ic型)是恆星坍縮的結果,這些恆星已經脫落了外層氫。光譜中包含氫的超新星(II型)也被認為是坍縮產生的。這兩種機制都將整顆恆星變成一團氣體碎片,引力坍縮事件還會留下一個超高密度的中子星,或者在極端情況下,留下一個黑洞。觀測,特別是對超新星 1987A(II型事件)的觀測,證實了這個基本理論圖景[參見斯坦·伍斯利和湯姆·韋弗的《1987年的大超新星》;《大眾科學》,1989年8月]。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即便如此,解釋超新星仍然是天體物理學家的一個主要挑戰。計算機模擬在重現爆炸方面遇到了困難,更不用說它們的詳細屬性了。令人欣慰的是,恆星很難爆炸。它們自行調節,在數百萬或數十億年內保持非常穩定。即使是垂死或死亡的恆星也有使其逐漸熄滅而不是爆炸的機制。弄清楚如何克服這些機制需要多維模擬,這些模擬將計算機推向甚至超越了它們的極限。直到最近情況才有所改善。
爆炸很難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被認為會作為 Ia 型超新星爆炸的恆星通常是穩定性的典範——即白矮星。白矮星是曾經是類似太陽的恆星的惰性殘骸。如果不被打擾,它會或多或少地保持其誕生的狀態,逐漸冷卻並逐漸消失。但霍伊爾和福勒認為,如果一顆白矮星緊密地繞另一顆恆星執行,它可能會從其伴星吸積物質,質量增加,中心變得更加壓縮,直到達到足以爆炸性地聚變碳和氧的密度和溫度。
熱核反應的行為應該很像普通的火。燃燒前鋒應該掃過恆星,留下核灰燼堆(主要是鎳)。在任何時刻,聚變反應都會發生在很小的體積內,最有可能發生在漂浮在白矮星深層內部的灰燼氣泡的表面。由於它們的密度較低,氣泡會具有浮力,並試圖向恆星表面上升——很像一壺沸水中的蒸汽氣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