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海洋正處於變化之中,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但現在一組研究人員提出,對我們海洋造成最有害變化的驅動力是歷史性的過度捕撈,而不是更近期的壓力,如汙染和全球變暖。“如果我們想恢復這些生態系統,我們必須瞭解它們是如何運作的,而僅僅回顧過去幾十年是無法告訴我們的,”參與這項研究的動物學家凱倫·比約恩達爾說。由 19 位科學家撰寫的多學科報告發表在今天的《科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研究了各種資料來源,包括現代生態記錄、早在 15 世紀的捕魚活動歷史資訊、來自 1 萬年前人類沿海聚居地的考古記錄,以及可追溯到 12.5 萬年前的古生態資料。“我們最初的目的是研究人類歷史上對海洋所做的一切,並驚訝地發現,在我們研究的每個案例中,過度捕撈都是生態系統崩潰的主要驅動因素,”加利福尼亞州拉霍亞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的首席作者傑里米·傑克遜說。
該團隊還調查了世界各地海域的變化,從切薩皮克灣到加勒比海珊瑚礁和澳大利亞沿海海灣。他們發現,在世界各地,早期人類對食物鏈頂端的大型海洋動物(如鯊魚、海龜或鯨魚)的捕獵,影響了食物鏈下游的動物。最初並非捕獵目標的體型相近的動物,有時會介入以發揮過度捕撈動物的生態系統作用。科學家們說,這種補償行為僅僅掩蓋了捕撈對世界海洋的有害影響。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論文中引用的一個協同作用的例子是北太平洋水下海帶森林的衰退。早在 2500 年前,海獺就遭到人類的大量捕獵,這使得通常被飢餓的海獺控制的海膽數量激增。反過來,海膽消耗了海帶,破壞了幼魚的關鍵棲息地。保護海獺使系統恢復了一種平衡感,但這種平衡感岌岌可危。隨後對魚類種群(海豹和海獅的首選食物)的過度開發,導致它們的數量減少。而這種減少迫使虎鯨轉而捕食海獺,而不是它們首選的獵物海豹或海獅。
儘管科學家們發現,歷史性的人類活動可能引發了許多沿海生態系統的崩潰,但他們認為一切尚未結束。“我們注意到,明智的管理可以利用系統中仍然存在的組成部分,從而可以對這些部分進行保護和恢復,”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海洋科學教授、合著者查爾斯·彼得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