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產量達到頂峰,輕鬆獲取石油的時代結束了嗎?

一項新的分析得出結論,容易開採的石油在2005年達到頂峰,這表明將會燃燒更髒的化石燃料,能源價格將會上漲

儘管在巴西海岸發現了大型油田,北達科他州的新油田以及加拿大不斷增加的油砂轉化為石油,但新的石油供應僅足以抵消老油田的產量下降。根據1月26日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新評論,充其量,自2005年以來,世界現在一直處於石油平臺期——每天大約生產7500萬桶石油。(《大眾科學》是自然出版集團的一部分。)這比國際能源署(一個石油消費國的能源卡特爾)估計的早一年。

為了支援我們現代的生活方式——從汽車到塑膠——世界迄今為止已使用了超過一萬億桶石油。另有一萬億桶埋藏在地下,等待開採。但考慮到剩餘石油的位置,開採下一個萬億桶石油的成本可能比前一個萬億桶要高得多。牛津大學史密斯企業與環境學院院長、英國政府前首席科學顧問化學家大衛·金認為,“廉價石油的供應已經達到平臺期。“每桶100美元或更高的油價嚴重打擊了全球經濟,造成經濟衰退並阻礙經濟復甦。”

金和他的合著者,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海洋學家詹姆斯·默裡,對未來的發現也沒有抱太大希望。“地質學家知道烴源巖在哪裡,圈閉構造在哪裡,”默裡指出。“如果有可能發現新的巨型油田,我認為早就被發現了。”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金和默裡的結論是基於對美國能源資訊署的石油資料的分析。透過觀察使用和生產趨勢,兩人指出,自2005年以來,產量基本上保持不變,而價格(需求的替代指標)則劇烈波動。作者認為,這表明不再有任何備用產能來應對需求增長,無論是利比亞政治動盪等導致供應中斷的政治動盪,還是像中國等新興國家的經濟繁榮時期。“我們不是石油枯竭,而是即將耗盡容易且廉價生產的石油,”金和默裡寫道。

然而,其他統計資料反對平臺期。英國石油公司在其最新分析中發現,2010年石油產量實際上超過每天8200萬桶,高於提議的7500萬桶平臺期。這種差異可能是由於“非常規石油”(加拿大油砂或與石油開採共同生產的天然氣液體)的使用增加造成的。中國、奈及利亞、俄羅斯和美國的產量增長也暗示,技術進步可能允許從現有油田中獲得比新研究表明的更多的產量。

此外,油價可能反對任何此類平臺期。馬尼托巴大學的環境科學家瓦克拉夫·斯米爾認為,經通貨膨脹調整後,今天的每桶100美元大約相當於1981年的價格。斯米爾還指出,在過去20年中,已經發現了足夠的石油來滿足中國和印度這兩個新消費者的需求,這兩個國家現在的石油進口量超過了德國和日本的消費量。

部分價格穩定是效率提高的結果——潛在的巨大未開發石油儲備。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減少了經濟增長所需的石油(和其他能源)量,儘管部分表面上的效率來自能源密集型經濟活動的外包,例如鋼鐵生產。“自1981年以來,我們的石油強度大約減半,”斯米爾認為。“我們可以再次減半,這樣我們就可以用更少的石油——即使情況如此,我們為什麼要對產量減少感到恐慌呢?”

然而,如果金和默裡關於2005年標誌著容易開採石油的結束的觀點是正確的,那麼斯米爾進一步將需求減半,加上節約和快速部署替代能源,將是避免未來更痛苦的經濟油價衝擊所必需的。根據新美國基金會的資料,即使行駛里程相似,美國在2011年在汽油上花費了超過4900億美元——比2010年多出1000億美元。

對於氣候來說,輕鬆獲取石油的平臺期也不是好訊息。更難開採的石油意味著更多地燃燒更髒的石油,例如來自油砂的石油——甚至更髒的煤炭。事實上,以巨大的煤田形式存在著數萬億桶碳密集型燃料,例如目前正在蒙古投入生產的煤田。“仍然會產生足夠的二氧化碳,導致顯著的氣候變暖,”默裡指出。

即使擁有大量的煤炭和天然氣,世界也面臨潛在的能源短缺,美國能源部在2005年的一份報告(pdf)中建議,應制定一項“緊急計劃”來應對石油供應的任何下降,原因之一。該報告認為,該計劃應在全球石油產量達到頂峰前20年開始實施,以避免“極端的經濟困難”。這是因為任何型別的能源轉型都需要數十年才能發生,過去的轉變,例如從木材到煤炭或從煤炭到石油,就證明了這一點。

事實上,金和默裡認為,如果沒有能源供應(即迄今為止更豐富的化石燃料)的同步增長,全球經濟增長本身可能是不可能的。“我們需要將經濟增長與對化石燃料的依賴脫鉤,”金補充道。“由於工業、基礎設施、政治和人類行為的慣性,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我們墨守成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