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是一種內在的回報

世界各地的人們捐贈給慈善機構越多,就越快樂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我們大多數人都感受過將錢花在別人身上所帶來的滿足感,無論是給朋友的禮物還是給災民的捐款。現在,一個國際心理學家團隊報告稱,慷慨消費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在全球範圍內都成立,即使在像印度和烏干達這樣貧困的國家也是如此。“在北美,我們可能認為我們有額外的錢可以花在別人身上,而在較貧窮地區的人們可能最好將有限的資源花在自己身上,”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西蒙弗雷澤大學的拉拉·阿克寧說。“但我們看到,慷慨在富裕和貧窮國家都是有回報的。”

這一結論部分來自對 136 個國家的 20 萬成年人進行的一項廣泛調查,他們回答了關於慈善捐款和主觀幸福感的問題。在考慮到家庭收入和其他人口因素後,在其中 120 個國家(包括富裕國家和貧窮國家)中,捐款與幸福感之間出現了正相關關係,並且過去一個月捐款帶來的幸福感提升,與受訪者家庭收入翻倍所帶來的幸福感提升一樣高,根據調查回覆。

研究人員隨後進行了一些實驗,以測試捐贈是否真的會提升幸福感。例如,在加拿大和南非(後者是人均 GDP 低得多的國家),參與者被隨機分配購買一個禮品袋,要麼給自己,要麼給當地醫院的患病兒童;在兩個國家,那些將錢花在匿名兒童身上的人都表示比那些將錢花在自己身上的人感到更快樂。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發表在 5 月份《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的研究表明,這些實驗產生了穩健的跨文化一致性,這支援了這樣一種觀點,即對他人的慷慨與我們自身的幸福感之間的關係是一種普遍的人類特徵。事實上,其他最近的研究也同意這一點。在阿克寧及其同事於 1 月份在《PLOS ONE》上發表的一項實驗中,太小而不會說話或尚未被教導分享的幼兒在分享零食時比收到禮物時微笑更多。此外,在一組去年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表明,給予比貪婪更自發,而貪婪需要更多的思考。

阿克寧認為,慷慨在全球範圍內感覺良好,原因與飲食和性行為相同: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個自然選擇的短期獎勵系統,用於獎勵有助於長期生存的行為。阿克寧指出,我們的祖先都無法獨自生存,“因此,如果慷慨能夠促進社會聯絡,那麼它可能是一種非常具有適應性的策略。”

Marina Krakovsky 撰寫和演講關於社會科學的實用智慧。她最近的書是《中間人經濟:經紀人、代理人、經銷商和日常媒人如何創造價值和利潤》(帕爾格雷夫·麥克米倫出版社,2015 年)。

更多作者:Marina Krakovsky
SA Mind Vol 24 Issue 4這篇文章最初以“慷慨是一種內在的回報”為標題發表在 SA Mind 第 24 卷第 4 期(),第 9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913-9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