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工作: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繼續存在。
系統性紅斑狼瘡 (SLE),簡稱狼瘡,是一種破壞性的疾病,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會攻擊和損害腎臟、肝臟、大腦、心臟、脾臟、關節和肺。儘管它很普遍——約有一百萬美國人,其中 90% 是女性受到影響——但科學家對該疾病背後的遺傳學知之甚少。不過,今天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描述了一種導致小鼠出現 SLE 樣症狀的基因突變,研究人員希望這可能有助於他們更好地瞭解人類的狼瘡。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傑米·D·馬斯及其同事圍繞一個觀察結果展開了他們的實驗,即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時與 N-聚糖的變化有關,N-聚糖是細胞表面發現的碳水化合物,可能在幫助免疫系統識別非自身與自身方面發揮作用。因此,他們培育了缺乏一種酶基因(α-甘露糖苷酶 II)的小鼠,這種酶參與導致正常聚糖產生的途徑。他們發現這些動物的 N-聚糖明顯少於正常水平,而且形狀也很奇怪。此外,這些小鼠的抗體水平極高;腎臟炎症和疤痕;尿液中含有過量的蛋白質和血細胞;以及較高的死亡率。其他組織也受到了 SLE 中可見的損害。
馬斯說:“這是一種全新的自身免疫疾病發生方式,它透過一個控制碳水化合物形成的基因來實現。” “這些發現為理解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新的見解,併為人類 SLE 的可能病因提供了新的診斷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