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因子:哈佛大學科學欺詐案例調查

馬克·豪瑟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截至本文撰寫之時,馬克·豪瑟違規行為的確切性質仍然不明朗。豪瑟是哈佛大學的明星靈長類動物心理學家——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還是道德進化方面的專家——該大學最近認定他犯有八項科學不端行為。哈佛大學對細節保持沉默,但一位前實驗室助理聲稱,當豪瑟在觀察獼猴的錄影帶時(這是一項關於它們學習聲音模式能力的實驗),他注意到其他實驗室人員看不到的行為,而且這種行為始終有利於他的假設。這位助手說,當被問及這些差異時,豪瑟專橫地斷言他的解釋是正確的,而其他人的解釋是錯誤的。

豪瑟承認犯了“重大錯誤”。在觀察我的同事們對豪瑟令人震驚的結局的反應時,我驚訝地發現,有這麼多人本能地認為他的不當行為一定是故意的。例如,馬里蘭大學物理學家羅伯特·L·帕克在一篇網路專欄中寫道,豪瑟“篡改了他的實驗”。我認為我們不能如此肯定。豪瑟完全有可能受到“證實偏差”的影響——這種偏差是指傾向於尋找和感知與我們的假設相一致的證據,並否定、忽視或歪曲與假設不符的證據。

過去幾十年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臨床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證實偏差可能比我們大多數人意識到的要普遍得多。即使是最優秀、最聰明的科學家也可能受到它的影響,尤其是在他們對自己的假設投入很深,並且資料模稜兩可的情況下。當判罰很明確時,棒球經理不會與裁判爭論——只有當判罰接近時才會爭論。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行為科學領域的學者,包括心理學和動物行為學,可能尤其容易受到偏見的影響。他們經常對可以有多種解釋的資料做出接近的判斷。例如,去年,比利時神經學家史蒂文·勞雷斯堅持認為,一位昏迷的男子可以透過鍵盤進行交流,即使在對照測試未能找到證據之後。倫敦帝國學院的統計學家戴維·J·漢德說,試圖利用替代資料推測過去溫度模式的氣候研究人員也從事著“一項特別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因為資料非常混亂”。

有兩個因素使對抗證實偏差成為一場艱苦的戰鬥。首先,資料顯示,傑出的科學家往往比其他科學家更傲慢和自信。因此,除非他們始終保持警惕,否則他們可能特別容易受到證實偏差和錯誤結論的影響。其次,學者們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要開展由鉅額聯邦撥款支援的單一假設驅動的研究專案,這無疑是麻煩的根源。許多科學家非常有動力去忽視或選擇性地重新解釋可能危及他們職業生涯的負面結果。然而,當科學界的成員認為自己不會犯錯時,他們就會阻礙進步,並損害科學在公眾眼中的聲譽。科學的整個大廈都取決於研究人員是否願意接受他們可能犯錯的可能性。

防止我們自欺欺人的最佳解藥是嚴格遵守科學方法。的確,歷史告訴我們,科學不是一種單一的真理收集方法,而是一系列旨在保護我們免受偏見的工具的雜合體。在行為科學中,諸如對照組、盲法設計和資料的獨立編碼等程式是抵禦偏見的重要方法論堡壘。它們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我們的假設誤導我們看到不存在的事物,並使我們看不到存在的事物的可能性。正如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和他的妻子兼合著者安·德魯彥所指出的那樣,科學就像我們頭腦中的一個小聲音,它說:“你可能錯了。你以前也犯過錯誤。” 優秀的科學家並非不會受到證實偏差的影響。他們意識到了這一點,並利用程式保障措施來防範其有害影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