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一種先前未描述的翼龍物種的遺骸正在為這些獨特的動物如何捕食提供新的線索。根據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結果,該化石代表了一種可能透過掠過湖泊和海洋表面來捕獲獵物的野獸。考慮到它頭上巨大的骨質頭冠,這種飛行爬行動物很難被忽視。
像它們的恐龍親戚一樣,翼龍現在已經滅絕。但科學家們對這些動物的生活方式知之甚少,因為它們的骨骼非常脆弱,很少能以化石的形式儲存下來。來自里約熱內盧國家博物館和聯邦大學的亞歷山大·W.A.凱爾納和地球科學博物館的迪奧格內斯·德·阿爾梅達·坎波斯描述了來自巴西東北部桑塔納地層的一個標本,該標本於1983年採集,但直到現在才被描述(見圖)。這種被命名為Thalassodromeus sethi,意為“海跑者”的生物,估計翼展接近4.5米。它的顱骨頭冠,按比例來說是任何脊椎動物化石中已知的第二大頭冠,可能干擾了動物的空氣動力學,但可能有助於吸引配偶。該團隊還在頭冠外部表面發現了一系列大小不一的通道,他們將其解釋為血管的印記。這樣的系統可能有助於動物透過散熱來調節體溫。
T. sethi的下頜遺骸也提供了關於它是如何捕獵的見解。兩個半部分像剪刀一樣鎖在一起。這種結構在翼龍中是獨一無二的,但與屬於Rynchops屬的鳥類(俗稱剪嘴鷗)相似。剪嘴鷗在湖泊和海洋上方飛行,將下頜拖入水中。當它遇到魚時,上頜會迅速閉合,頭部會向下向後移動,有時會在這個過程中浸入水面以下。凱爾納和坎波斯認為,T. sethi採用了類似的狩獵策略,但它的頸部活動能力稍差,而且它的頭冠會阻止它將頭部完全浸入水中尋找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