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釋漁業基因庫

人工孵化場是在幫助還是阻礙維持野生種群的努力?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幾種鮭魚和鱒魚物種的數量直線下降,促使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越來越多地轉向人工孵化場——魚類在舒適的圈養環境中被飼養,然後被釋放到天然水體中。但根據本週發表在《生物學快報》上的一篇論文,這種策略可能會損害野生種群。

俄勒岡州立大學(O.S.U.)的研究人員發現,人工孵化場飼養的硬頭鱒(一種與鮭魚同屬Oncorhynchus的太平洋鱒魚)一旦回到自然環境,不僅繁殖的後代數量相對較少且較弱,而且其野生出生的後代也是如此。

“圈養繁殖計劃是拯救衰退種群的一種流行且有效的策略,但必須認真考慮遺傳影響,”該論文的合著者Hitoshi Araki說,他最近從俄勒岡州立大學轉到瑞士聯邦水生科學與技術研究所。“否則,野生種群可能會面臨滅絕的風險。”

Araki及其同事研究了俄勒岡州胡德河的硬頭鱒補充計劃,發現由兩隻人工孵化場飼養的父母撫養的鱒魚幼魚的繁殖成功率僅為兩隻野生出生的父母撫養的鱒魚幼魚的37%,即使兩組後代都出生在野外水域。如果幼魚有一個野生和一個人工孵化場飼養的父母,那麼它具有純種野生幼魚繁殖適應性的87%。

這種影響可能不僅限於魚類。Araki推測,這可能與“任何最終為了保護工作而在野外放養和釋放[動物]的補充或圈養繁殖計劃”相關。

此前,在2007年《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期文章中,報道了被釋放的孵化場魚類的繁殖率急劇下降。該研究指出,這種影響可以用自然選擇來解釋,自然選擇傾向於在受庇護、無捕食者的環境中,而不是在更具敵意的自然界中,選擇有用的特徵。在被釋放的母親在產卵期間產下的大量卵中,只有一小部分最終長大成年——只有那些最適合在野生條件下生存的少數。

這項新研究與2007年的研究一樣,都取樣於同一個胡德河計劃,這是首次研究對下一代的生存和繁殖影響:它們的野生後代。“如果適應性在下一代中下降得如此之快,一些人預計相反的情況也是如此——在下一代自然飼養中,適應性可能會恢復。為什麼不呢,對吧?” Araki說,他也是2007年論文的作者。“不幸的是,我們發現情況並非如此。”

他們的結果留下了許多未解之謎。“有些東西正在改變,”Araki說。“但我們不知道是什麼特性,什麼基因導致了這些變化。”他補充說,當他們找到答案時,也許有可能“減輕這些影響”。

與此同時,過度捕撈,分流和棲息地破壞繼續阻礙《瀕危物種法》列出的28個太平洋鮭魚和硬頭鱒種群的恢復工作。Araki承認,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人工孵化場計劃來拯救當地種群免於滅絕。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魚類生物學家彼得·莫伊爾表示同意。“我們不能就此停止,”他說。“我們依賴人工孵化場來維持漁業。”但莫伊爾也瞭解該策略可能對野生魚類的長期適應性構成風險:“像這樣的研究讓我們不禁會想,‘我們在這裡是在製造家畜嗎?’這就像把牧場裡的奶牛放到山裡一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