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三千四百萬年前,全球的貝類在自恐龍滅絕以來最大規模的滅絕事件中消亡。 例如,在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幾乎 90% 的軟體動物被消滅殆盡——隨後被它們同類的新物種所取代。 然而,這場致命事件的原因仍然有些神秘。 直到現在。 本週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氣候變冷是罪魁禍首。
研究人員曾懷疑,在地址學家所稱的始新世/漸新世界線發生的滅絕事件中,溫度變化可能發揮了作用,但他們沒有任何證據。“墨西哥灣沿岸那時期的平均年溫度記錄沒有顯示任何變化,”錫拉丘茲大學的合著者琳達·C·伊凡尼 (Linda C. Ivany) 指出,“但它們沒有告訴你季節性溫度變化。”
為了調查這些變化,伊凡尼和她的同事將注意力轉向了從大規模滅絕中倖存下來的魚類的化石耳石,即耳石。 這些微小的碳酸鈣體構成了大多數硬骨魚的聽覺和平衡系統的一部分。 新物質以一系列生長環的形式積累在耳石上,當水溫較低時,會積累相對較多的特定形式的氧。 因此,科學家可以讀取這些環來確定魚類一生中存在的季節性溫度條件。 透過這樣做,該團隊發現,夏季溫度保持不變,而冬季溫度下降了多達攝氏四度。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是首次有人將季節性作為地質時間界線上的滅絕事件的變數進行研究,”團隊成員威廉·帕特森 (William Patterson) 說。“現有的記錄無法解決這種變化,因為這些記錄是基於夏季生長的。 魚類在冬季溫度下降中倖存下來並留下了永久記錄,而軟體動物則沒有幸存下來。” 伊凡尼計劃調查同期北海和南極洲西摩島存在的季節性溫度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