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人類吃白蟻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雖然白蟻在西方美食中並不受歡迎,但在其他文化中卻備受推崇。這是有充分理由的:它們是蛋白質和脂肪的寶貴來源。事實上,100克白蟻提供的熱量比等量的牛腰肉多75%。黑猩猩也以白蟻為食,正如簡·古道爾40年前在坦尚尼亞首次注意到,她當時看到附近的一隻黑猩猩摘下一片草葉,小心地修剪,然後將改良過的莖伸入白蟻丘中捕捉昆蟲。現在看來,古代原始人類也喜歡吃白蟻。根據今天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份報告,年代介於180萬至110萬年前的、曾被認為是挖掘塊莖的工具的改良骨骼,實際上是用來挖掘白蟻丘的。

波爾多大學的弗朗切斯科·德埃里科和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的盧辛達·巴克韋爾分析了來自南非兩個原始人類化石遺址斯瓦特克朗斯和斯泰克方丹的23000多塊動物骨骼碎片。早期的研究已經確定了其中69塊骨骼為推定的工具,但新的研究又增加了16塊。透過在顯微鏡水平上將這85個標本與已知被動物啃咬、水、風等自然因素改變的骨骼進行比較,研究小組證實,據稱工具上的痕跡與自然改變的例子不符。此外,德埃里科和巴克韋爾轉向現代例子,表明用於挖掘塊莖的工具上的痕跡方向與用於破開白蟻丘的工具上的痕跡方向顯著不同。他們觀察到,化石骨骼工具上的磨損模式與現代白蟻工具的模式非常相似。

在這些南非遺址中已經報告了兩種原始人類遺骸:一種是粗壯南方古猿,另一種是我們自己屬的早期成員,即人屬。人們普遍認為人屬比粗壯南方古猿消耗更多的肉類,後者的又大又平的牙齒似乎反映了素食飲食。但是,最近對來自斯瓦特克朗斯的粗壯南方古猿遺骸進行的化學分析顯示,所謂的C4飲食碳含量出奇地高,這表明對於一個素食物種來說,蛋白質攝入量異常大。食用白蟻可能可以解釋這一發現。事實上,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研究員帕特·希普曼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報告的評論中指出,食蟻獸的碳同位素訊號與粗壯南方古猿的訊號非常相似。目前,工具使用者的身份仍然未知。只有進一步的研究才能揭示這些早期原始人類中的一種或兩種是否以白蟻為食。

Kate Wong is an award-winning science writer and senior editor at 大眾科學 focused on evolution, ecology, anthropology, archaeology, paleontology and animal behavior. She is fascinated by human origins, which she has covered for more than 25 years. Recently she has become obsessed with birds. Her reporting has taken her to caves in France and Croatia that Neandertals once called home, to the shores of Kenya's Lake Turkana in search of the oldest stone tools in the world, to Madagascar on an expedition to unearth ancient mammals and dinosaurs, to the icy waters of Antarctica, where humpback whales feast on krill, and on a "Big Day" race around the state of Connecticut to find as many bird species as possible in 24 hours. Kate is co-author, with Donald Johanson, of Lucy's Legacy: The Quest for Human Origins. She holds a bachelor of science degree in biological anthropology and zo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Follow Wong on X (formerly Twitter) @katewong

More by Kate Wo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