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疑雲

尤卡坦撞擊坑可能發生在恐龍滅絕之前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根據傳統的古生物學觀點,一顆直徑10到14公里的隕石或彗星在6500萬年前撞擊了今天的尤卡坦半島,並導致恐龍滅絕。大多數科學家目前認為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可能寬約145公里,是這次白堊紀-第三紀(KT)滅絕事件的“確鑿證據”。

普林斯頓大學的微體古生物學家格爾塔·凱勒卻不這麼認為。她認為,形成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撞擊發生在KT滅絕事件之前——更準確地說,早了30萬年。她去年首次提出了這一有爭議的論斷,而爭論尚未平息。

凱勒並不否認隕石可能幫助引發了恐龍的滅絕。但她仍然確信,根據她分析過的來自各個希克蘇魯伯地點的沉積物,希克蘇魯伯不是科學家應該關注的隕石坑。她有幾條證據:其中一條特別與銥層有關,銥是一種極其稀有的元素,已知在許多隕石中含量豐富,它存在於世界各地KT邊界的地點。理論上,只有大規模的撞擊才能在全球範圍內散佈這種元素。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一次大的撞擊也會產生另一種型別的層,即透過熔化和汽化矽酸鹽岩石,然後凝結成沙粒大小的玻璃球,稱為微玻璃隕石。根據撞擊隕石的質量,這些微小的玻璃球可以被拋射到離撞擊點數百至數千公里的地方。

凱勒發現,原始的希克蘇魯伯微玻璃隕石層位於墨西哥東北部遺址(隕石坑本身從尤卡坦半島西北端延伸到墨西哥灣)KT銥層下方多達14米處。“迄今為止,沒有人發現銥與希克蘇魯伯有關,”凱勒說。

荷蘭自由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揚·史密特對凱勒的說法表示懷疑,他指出她關於KT銥和希克蘇魯伯的論點近乎同義反復:“如果你將所有富含銥的噴射物層從希克蘇魯伯撞擊中分離出來,那麼當然就沒有銥與希克蘇魯伯有關。” 無論如何,史密特認為,“你如何以及在哪裡隱藏來自希克蘇魯伯這樣的大型撞擊的銥?”

凱勒假設,形成希克蘇魯伯的物體可能是一種“骯髒的雪球”型別,不含任何銥。有些隕石確實不含銥。另一種可能性可能是,測量可能尚未從正確的岩層中進行。

研究人員還對凱勒提出的希克蘇魯伯和KT之間30萬年的年齡差異提出了質疑,這一差異是基於從微玻璃隕石層和KT邊界層之間的距離推斷出的沉積速率。華盛頓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傑弗裡·加里森想知道,分隔這兩層的物質是否可能只是被撞擊重新懸浮起來並簡單地沉回海底的沉積物。

凱勒堅稱她已經排除了再懸浮的可能性。她聲稱,高能量事件(如撞擊、海嘯或風暴)後沉積的沉積物會產生可識別的層。較重的顆粒先沉澱出來,然後是最細粒的泥漿和粘土。凱勒報告說,在希克蘇魯伯隕石坑中沒有出現這種模式。

凱勒計劃用即將發表的一篇論文來支援她的論點,該論文認為,留下希克蘇魯伯大小隕石坑以及更小隕石坑的隕石撞擊本身不足以引起重大的物種滅絕。她發現,噴射出的物質數量不足以引發火災或洪水造成的長期氣候或地理變化。“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找到源隕石坑,”凱勒在駁斥希克蘇魯伯時說。“大規模滅絕的歷史似乎表明,對環境的單一短期衝擊幾乎可以被所有物種倖存下來。” 傳統觀點能否在凱勒對古生物學自身的衝擊中倖存下來,還有待觀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