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這樣的,在1960年9月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首次肯尼迪-尼克松辯論中,許多透過收音機收聽的人認為尼克松贏了。然而,大約7000萬在電視上觀看的公民確信肯尼迪獲勝了。在那晚(東部時間晚上9:30到10:30之間),我們對政治中視覺影像力量的理解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今天,當每一次交流都可以反覆重播,每一個細微的差別和手勢,無論多麼細微,都可以被分析和解構時,候選人的非語言溝通與他或她可能說的任何話都同樣重要。
隨著參議員巴拉克·奧巴馬和約翰·麥凱恩准備在紐約州亨普斯特德的霍夫斯特拉大學進行他們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辯論,他們都將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他們最後一次與國內選民建立有意義聯絡的機會,特別是那些仍然猶豫不決的人。在最近的民意調查中落後,並且據稱更適應“市政廳”式辯論形式(有觀眾提問),共和黨人麥凱恩被廣泛預期在上週二在田納西州納什維爾舉行的第二次會談中採取強硬姿態。超過6300萬的電視觀眾觀看了這次辯論,比候選人的首次辯論多出約1000萬觀眾,這可能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麥凱恩簡略地提到了這樣一個事實,即在他們各自贏得黨內提名後不久,他曾邀請奧巴馬參加一系列類似的市政廳式會面。民主黨當時拒絕了,理由是總統辯論委員會組織的三個總統活動就足夠了。但如果這是麥凱恩首選的競技場,普遍的看法是他未能利用任何優勢,奧巴馬在開放論壇中也顯得同樣自在。
在他們在密西西比州牛津的首次會面後,麥凱恩因其明顯的,在某些人看來是輕蔑的,在90分鐘的辯論過程中未能直接看著他的對手而受到很多批評。
公共演講教練尼克·摩根寫道,雖然兩位候選人都表現出色,“奧巴馬參議員在挑戰對手時看著他。當他不看麥凱恩時,他看著鏡頭,與美國對話。另一方面,麥凱恩參議員看起來像一個功能失調的婚姻中脾氣暴躁的一方,那個心懷不滿而不願正視你的人。”
雖然到目前為止,兩次總統辯論的電視觀眾都超過了2004年現任總統喬治·W·布什和參議員約翰·克里(馬薩諸塞州民主黨人)之間的辯論,但今年的副總統辯論被證明是最大的贏家,電視觀眾超過7000萬人次。
在阿拉斯加州州長莎拉·佩林和參議員喬·拜登(特拉華州民主黨人)之間備受期待的對抗中,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佩林因其直接的方式和與家庭觀眾的眼神交流而得分。兩位候選人都因其非語言行為與他們的整體資訊的一致性而受到讚揚,但佩林的“民間氣息”——以及對鏡頭的眨眼——可能沒有以她的助手們希望的方式引起猶豫不決的觀眾的共鳴。
最後一次總統辯論的觀察者可能會有興趣看看是否會出現失言或“抓住把柄”的時刻,就像民主黨競爭者勞埃德·本特森在1988年副總統辯論中完美地對印第安納州參議員丹·奎爾做出的那樣,當時這位德克薩斯州參議員告訴即將當選的共和黨候選人,他“不是傑克·肯尼迪”。
羅納德·里根——“偉大的溝通者”——甚至在兩次競選中都使用了他的“又來了”這句話:1980年對抗民主黨現任總統吉米·卡特,以及四年後,作為現任總統對抗前副總統沃爾特·蒙代爾,後者也發現自己成為了里根最佳語錄之一的接受者。)
一個非語言上的失誤可能會讓候選人被貼上脫離實際、疏遠——或者更糟,麻木不仁的標籤:想想當時的總統喬治·H·W·布什,他在1992年與州長比爾·克林頓(阿肯色州民主黨人)和獨立人士羅斯·佩羅的辯論中莫名其妙地看了看手錶;副總統阿爾·戈爾在2000年與共和黨德克薩斯州州長喬治·W·布什的辯論中嘆了口氣;以及馬薩諸塞州民主黨州長邁克爾·杜卡基斯在1988年被問及死刑時似乎缺乏情感。
無論候選人在週三的表現如何,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他們將為週六夜現場的編劇們提供更多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