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奧爾特雲的彗星衝向太陽

本月,ISON彗星將飛掠太陽,這次遭遇可能會摧毀這個天體,也可能使其聲名大噪

對於彗星C/2012 S1 (ISON) 來說,現在是成敗攸關的時刻。這顆冰球正在衝向太陽系內部,本月將最接近太陽。ISON是會爆發成為一顆“大彗星”還是會黯然失色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但科學家表示,無論結果如何,ISON都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來了解太陽系的組成和歷史。

ISON彗星於2012年9月由兩位俄羅斯天文學家使用國際科學光學網路(ISON)的望遠鏡發現。這顆彗星主要由水和二氧化碳冰組成,它一直在從奧爾特雲緩慢地向太陽移動。奧爾特雲是一個大致呈球形的彗星雲,據認為距離太陽約一光年,大約是距離最近的恆星的三分之一。亞利桑那州弗拉格斯塔夫市洛厄爾天文臺的天文學家馬修·奈特說,這顆彗星“正從太陽系絕對最冷的地方前往絕對最熱的地方”。ISON彗星,又名掠日彗星,將於11月28日感恩節當天最接近太陽,飛掠太陽表面附近。“我們從未見過一顆彗星,它似乎直接來自奧爾特雲,在四十億年來的第一次進入太陽系內部,併到達距太陽表面三個太陽半徑的範圍內,”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的天文學家邁克爾·凱利說。凱利參與了多個使用夏威夷、亞利桑那州和加那利群島的望遠鏡拍攝ISON的活動。

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激發了天文學家的熱情。地面上、太空中以及探空火箭和高空氣球上的數十架望遠鏡正在對準這顆彗星,因為它正接近與太陽的決戰。他們正在可見光、紅外線、無線電、X射線和伽馬射線波段追蹤這顆彗星。甚至連位於火星和水星的衛星和探測器以及環繞太陽執行的航天器也都被徵召來幫忙。該專案由美國宇航局ISON彗星觀測活動組織,該活動維護著所有計劃的ISON觀測的日曆檢視。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10月9日,來自哈勃太空望遠鏡的照片和其他測量結果表明,ISON的核心仍然完好無損,彗星正在逐漸變亮。這個訊息讓一些仍然希望彗星在其最接近太陽之後,也就是近日點後,能給肉眼觀測者帶來一場好戲的人感到鼓舞。“它仍然在變亮,但它的變亮速度沒有我們希望的那麼快,”奈特說。該天體目前的亮度比肉眼可見的極限暗10倍左右,並且剛好處於可以透過普通雙筒望遠鏡看到的邊緣。它最終能變得多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ISON是否能經受住與太陽的遭遇,或者在強烈的太陽熱和潮汐力的作用下解體。如果它倖存下來,ISON可能會在它繞過太陽時比現在亮得多,並將進入一個使其成為最佳觀測區域的天空。“接下來的幾周將是非常有趣的時期,”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的凱里·利斯說。彗星觀察者對一些預測ISON已經註定要死亡的說法議論紛紛,但其他陣營的觀察者堅持認為該天體是穩定的,看起來很有希望。

ISON如此難以預測的部分原因是它是同類中的第一顆。“這是一個獨特的組合,它來自奧爾特雲,以前從未經歷過這種高溫,然後它又進入這種極端環境,溫度和引力的變化使我們很難預測會發生什麼,”奈特說。無論ISON是否像一些人預測的那樣成為“世紀彗星”,它幾乎肯定會在科學上發揮作用。奧爾特雲是由太陽系剩餘的成分組成的。“一旦有了這些天體,你就知道如何建造行星,”利斯說。當ISON接近太陽時,一些科學家懷疑其頂層將被溶解,從而露出原始的內層——通往彗星核心的視窗。ISON與太陽的相遇也可以作為太陽大氣的探測器,有機會測試其磁場和太陽風的強度。“這是一個如此獨特的外觀,即使它從‘哦和啊’的角度來看令人失望,”奈特說,“我認為科學方面將會非常有趣。”

Clara Moskowitz is a senior editor at 大眾科學, where she covers astronomy, space,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She has been at 大眾科學 for a decade; previously she worked at Space.com. Moskowitz has reported live from rocket launches, space shuttle liftoffs and landings, suborbital spaceflight training, mountaintop observatories, and more. She has a bachelor's degree in astronomy and physics from Wesleyan University and a graduate degree in science communication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More by Clara Moskowit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