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發達國家以及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一直在下降,與此同時經濟活動卻在增長。即使美國和歐盟的經濟持續增長,每輛汽車、每個漢堡或每個售出的部件產生的二氧化碳 (CO2) 量也在下降。但現在情況不再如此。“經濟活動的碳強度似乎停止改善,”位於加利福尼亞州斯坦福的卡內基科學研究所全球生態部主任克里斯·菲爾德表示。“每單位經濟活動所需的碳排放量反而增加,而不是減少,這扭轉了長期趨勢。”
事實上,根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新研究,2000 年至 2004 年間,CO2 排放量的增長增加了兩倍,每年增長超過 3%。從 1990 年到 1999 年,排放量增長的平均值略高於每年 1%。(研究人員的發現基於美國能源部、聯合國統計司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資料。)
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的額外熱量中,約有 63% 是由它造成的。據全球碳專案 (GCP) 稱,到 2005 年,人為化石燃料燃燒的排放量已達到每年 79 億公噸(或 1.7 x 1013 磅)。GCP 是一個總部位於澳大利亞的研究聯盟,致力於分析這一問題。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當今世界發現和塑造我們世界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中國和印度等經歷了經濟繁榮的發展中國家正在引領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趨勢。儘管自 19 世紀工業革命開始以來,美國、歐洲和其他發達國家貢獻了 77% 的累計排放量,但發展中國家僅在 2004 年就佔了總增長量的 73%。“基本上,增長反映了經濟活動的激增,”菲爾德說。“經濟活動與能源使用之間存在密切聯絡。”換句話說,生產的部件越多,消耗的能源就越多,因此排放的二氧化碳就越多。
碳強度正在上升,因為像中國這樣的國家正在依靠最便宜、最髒的化石燃料來推動經濟增長。“基本上,他們的經濟依靠煤炭發展,”菲爾德指出。但根據美國能源部的說法,美國的汙染正在上升,預計到 2030 年全球能源使用量將增長 57%,其中煤炭將成為增長最快的能源。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GCP 聯合主席兼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的大氣物理學家邁克爾·勞帕赫表示,要扭轉這一趨勢,需要經濟、政策和社會變革,例如捕獲燃煤發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碳以及加強國際合作。
當各國政府繼續努力提高其人口的經濟福祉時,這一點尤其如此。“在經濟快速增長和碳排放量不斷增加的時代,你不能假設我們將會繼續看到碳強度的改善,”菲爾德說。“我們必須想辦法降低能源系統的碳強度。”
菲爾德認為,負擔落在像美國這樣擁有資源和技術知識來實施解決方案的國家身上,例如需要儘快進行的碳捕獲和儲存。“我們必須更加努力地控制全球變暖,”勞帕赫補充道。“我們努力的最終評判者是全球大氣層,而它目前的判斷是嚴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