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熊 DNA 測序可能為人類進化研究帶來福音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科學家們已成功從已滅絕的洞熊骨骼中提取並測序了核 DNA。 他們使用的方法或許可以應用於古代人類遺骸,例如尼安德特人的遺骸。

過去曾從人類骨骼中提取出古代 DNA。 1997 年,德國萊比錫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斯萬特·帕博 (Svante Pääbo) 及其同事從一塊尼安德特人骨骼中提取並測序了 DNA。 該團隊研究了來自線粒體的 DNA,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產生細胞器,它們有自己的 DNA,從母親傳給孩子。 由於細胞擁有多個線粒體,線粒體 DNA (mtDNA) 比化石遺骸中的核 DNA 更常見,因此更容易回收足夠的量用於分析。 但是,mtDNA 對已滅絕物種的揭示能力是有限的。 核 DNA 是研究人員一直在等待的東西,儘管許多人懷疑獲得它的可行性。

在新的研究中,美國能源部聯合基因組研究所的愛德華·M·魯賓 (Edward M. Rubin) 和一個合作團隊(包括帕博)對 42,000 年和 44,000 年前的洞熊Ursus spelaeus骨骼進行了取樣。 這種現代棕熊和北極熊的近親與尼安德特人生活在同一時期,並且遺骸豐富。 研究人員沒有像通常那樣首先使用聚合酶鏈式反應 (PCR) 複製 DNA,而是直接對古代 DNA 進行了測序,使用了為現代基因組專案開發的計算技術。 正如預期的那樣,他們測序的大部分內容最終都是微生物汙染物,但 6% 是洞熊核 DNA,包括 21 個基因的片段。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證明了他們的技術對洞熊 DNA 的有效性後,該團隊希望將其應用於其他遺骸。 魯賓評論說:“接下來,我們希望訪問和評估關於其他人族物種(特別是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資訊,因為它們可能代表我們最接近的史前親屬。” 最近發現的弗洛勒斯人(又名“霍位元人”)也可能屈服於這種 DNA 分析方法。 他指出,然而,恐龍化石几乎肯定太古老而無法儲存可行的 DNA。 今天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份報告詳細介紹了這些發現。

凱特·王 (Kate Wong) 是一位屢獲殊榮的科學作家,也是《大眾科學》的高階編輯,專注於進化、生態學、人類學、考古學、古生物學和動物行為。 她對人類起源著迷,並對此進行了 25 年多的報道。 最近,她開始痴迷於鳥類。 她的報道帶她去了法國和克羅埃西亞的洞穴,那裡曾經是尼安德特人的家園,去了肯亞圖爾卡納湖的岸邊尋找世界上最古老的石器工具,去了馬達加斯加探險挖掘古代哺乳動物和恐龍,去了南極洲冰冷的水域,那裡有座頭鯨以磷蝦為食,並在康涅狄格州進行了一場“大日”比賽,在 24 小時內儘可能多地找到鳥類物種。 凱特與唐納德·約翰森 (Donald Johanson) 合著了《露西的遺產:人類起源的探索》。 她擁有密歇根大學生物人類學和動物學理學學士學位。 在 X(以前的 Twitter)上關注王 @katewong

更多作者:凱特·王 (Kate Wo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