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和女性之間可以只做朋友嗎?

吸引力在異性友誼中起著重要作用,但這並不會降低這種關係的益處

凱特和丹在波士頓工作時相遇,當時他們都二十出頭。他覺得她很有魅力;她覺得他是個傲慢的混蛋。在一次工作聚會上,兩人都透露了他們在最近幾年失去了父母,一種“你一定很瞭解我”的共同感受湧上心頭。幾年後,當他們都發現自己身處紐約且單身時,友誼迅速升溫,發展到每天多次通話、傾訴衷腸、開懷大笑的地步。

正是這種感覺,即有人真正理解我們,賦予了友誼抵禦存在性孤獨的力量。凱特和丹分享了這種感覺,但他們的友誼常常被視為可疑——不夠純粹和真誠。對於旁觀者來說,可能發展成約會關係的人之間的友誼總是充滿懸念:他們會在一起嗎,還是不會?

對於哲學家和科學家來說,友誼和愛情一樣難以捉摸。畢竟,我們不愛我們的密友嗎?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和16世紀的法國散文家米歇爾·德·蒙田認為,真正的友誼只能存在於有德行的男人之間——樹立了一個高尚但主觀的標準,而且碰巧完全排除了女性。柏拉圖,他的名字被借用於“柏拉圖式關係”(或“柏拉圖式愛情”),將愛描述為一扇通往真美的窗戶,最好遠離肉慾的追求。當代用法將柏拉圖式關係等同於友誼而非愛情,但這個詞的起源強調了友誼的多面性。所有友誼都始於相互吸引的火花,有時這種吸引力會延伸到肉體。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科學文獻中,許多學者都接受了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心理學家羅伯特·海斯提出的友誼定義。他將這種關係描述為“兩個人之間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建立的自願相互依賴關係,旨在促進參與者的社會情感目標,並且可能涉及不同型別和程度的陪伴、親密、愛慕和互助。”根據這些“型別和程度”,友誼可能看起來非常像求愛或愛情。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異性戀男女之間可以只是朋友嗎,還是總會存在一絲慾望?

資料表明,朋友之間產生浪漫火花並非罕見。然而,事實是,所有形式的陪伴關係都很複雜。我們經常改變我們的行為,試圖將關係朝著某個方向推進。我們的行為有時才反映出我們認為必須是理想友誼特徵的那種無私的關懷和關注。即便如此,兩個朋友之間的浪漫或性吸引力可能是一種獎勵——一個人社會價值的象徵——而不是缺陷。

異性友誼的興起
男女之間是否可以成為朋友的問題相對較新,對異性友誼動態的研究也是如此。(關於同性戀同性友誼的科學見解甚至更少,因此本文將主要討論異性戀異性朋友之間的吸引力。)

女權主義運動在 20 世紀 60 年代為男女友誼帶來了第一次重大突破,該運動使男女在社會和工作場合處於更加平等的地位。除了創造更多男女互動的機會外,不斷變化的社會秩序也使男女更適合成為朋友。我們絕大多數時候選擇在態度和行為上與我們相似的朋友。由此可見,當女性和男性佔據不同且不平等的社會領域時,他們共同點較少,因此不太可能成為親密的朋友。

自那些社會變革發生以來的半個世紀裡,異性友誼變得越來越普遍。例如,2002 年,《美國人口統計》雜誌發現,在他們調查時,18 歲至 24 歲的年輕人擁有異性摯友的可能性幾乎是 55 歲以上人群的四倍。最近的研究也記錄了男女友誼的歷史新穎性。在 2012 年的一項研究中,威斯康星大學歐克萊爾分校的心理學家艾普麗爾·布萊斯克-雷切克詢問大學生他們中有多少人有異性朋友——幾乎所有人都有。相比之下,北卡羅來納大學格林斯伯勒分校的社會學家麗貝卡·G·亞當斯在 1985 年發現,當她向 70 位老年女性提出同樣的問題時:她們的朋友中只有不到 4% 是男性。

某些型別的男性和女性更可能擁有更多的異性朋友。在 2003 年的一項研究中,博伊西州立大學的傳播學教授海蒂·裡德發現,“女性化”的男性和“男性化”的女性(根據貝姆性別角色量表衡量)比“男性化”的男性和“女性化”的女性擁有更高比例的異性友誼。該量表基於傳統的性別角色,例如,將自己描述為非常“熱情”或“敏感”的受試者比那些將自己描述為“有攻擊性”和“分析性”的受試者得分更高,更“女性化”。解釋很簡單:無論我們的性別如何,我們都更喜歡和我們一樣的朋友。

對“純友誼”的合理懷疑
鑑於資料清楚地表明男女友誼正在蓬勃發展,也許現在是時候放棄男女不能“只是朋友”的舊說法了。然而,這種觀點之所以持續存在,原因很簡單,即吸引力會導致界限模糊。例如,考慮一下 20 世紀 40 年代末一段罕見的備受矚目的異性友誼,當時年輕、虔誠的南方人弗蘭納裡·奧康納在紐約州北部的一次靜修會上遇到了年長的 WASP 羅伯特·洛厄爾。洛厄爾帶著他的未婚妻,帶奧康納參加了曼哈頓的文學派對。據報道,奧康納曾在一封給朋友的信中寫到洛厄爾,“我對他的感覺太強烈了,以至於無法觸及內心深處……他是我愛的人之一。”

心理學研究也記錄了許多異性友誼的模糊性。2000 年,當時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瓦利德·阿菲菲對 315 名大學生進行了調查,發現大約一半人與原本是柏拉圖式的友誼發生了性行為。在 2012 年的一項研究中,布萊斯克-雷切克和她的同事詢問了 88 對異性大學年齡的朋友關於他們的友誼。他們還向 107 名 18 歲至 23 歲的人和 322 名 27 歲至 55 歲的成年人傳送了調查問卷,調查異性友誼的利弊。總的來說,男性報告說他們對女性朋友的吸引力略高於反之。在各個年齡組中,參與者都認為友誼總體上有益,儘管他們——尤其是女性——傾向於將吸引力視為一種代價。對於年輕女性和年長受試者樣本中的男女來說,對最親密的朋友的更多吸引力與對浪漫伴侶的滿意度降低有關。廣泛的新聞報道宣揚了一種暗示,即男人和女人不能成為柏拉圖式的,即使他們沒有發生性關係。然而,重要的是要注意,友誼持續存在儘管存在浪漫或性吸引力——這恰恰相反。

吸引力是所有友誼的基礎,而肉體上的吸引力很常見但並非無處不在。裡德分析了數百份人們反思他們最親密的異性朋友的訪談記錄,並確定了個體之間四種類型的吸引力。幾乎所有受訪者都報告感受到了“友誼吸引力”,即丹和凱特在分享家庭歷史後感受到的那種情感共鳴。只有 14% 的人報告了“當前的浪漫吸引力”,定義為渴望成為一對情侶,儘管幾乎一半的人表示他們早些時候就感受到了這種吸引力。三分之一的人感受到“主觀的身體/性吸引力”,這是一種身體上的衝動,但沒有渴望建立認真的伴侶關係,而略多於 50% 的人報告了“客觀的身體/性吸引力”,這意味著他們可以看出為什麼其他人覺得他們的朋友有吸引力,即使他們沒有因此而著迷。簡而言之,異性朋友過去或現在確實對不純潔的事物產生某種吸引力的可能性非常大。

純友誼的神話
既然吸引力如此普遍,問題就變成了:那又怎樣?對男女友誼持懷疑態度的人認為,如果這對朋友中的一方想要浪漫關係,那麼這種友誼就不是真正的柏拉圖式的。由於存在情感上的欺騙行為,朋友的可靠性和可信賴性就會受到質疑。然而,這種論點過於簡化了友誼的本質。

首先,朋友經常參與擇偶目標。同伴可以將我們介紹給潛在的伴侶,幫助評估誰是合適的伴侶,並指導我們瞭解支援浪漫求愛的社交細微差別。“進化出的擇偶策略在任何關係的背景下都在運作,”布萊斯克-雷切克說。“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與我們可以依靠的人建立建設性的友誼。”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為了渴望建立肉體關係而討好異性朋友不符合友誼的原則。然而,這種行為在同伴中很常見。人們甚至在沒有注意到的情況下,經常調整自己的行為來操縱最親近和最親愛的人對他們的感受。你可能會更勤奮地洗碗,以維持家庭的和平環境。或者你可能會花更多的時間寫一封詼諧的電子郵件給同性朋友,因為你想維護這個人對你的尊重和欽佩。“一方面存在‘純粹的’友誼,另一方面存在有其他動機的友誼,這種想法是虛假的且愚蠢的,”布萊斯克-雷切克說。

的確,我們的大部分友誼都以某種方式是不完美的。根據楊百翰大學心理學家朱莉安·霍爾特-倫斯塔德和猶他大學伯特·內奇諾於 2009 年發表的研究,大約一半人的社交網路通常由矛盾的關係組成。這些人是我們不願放棄的,但他們可能難以預測或令人惱火。這種友誼會帶來身體上的代價,研究人員在讓 107 名研究參與者佩戴血壓監測儀後瞭解到這一點。當受試者與矛盾的朋友互動時,他們的血壓飆升幅度高於與他們根本不喜歡的人互動時。友誼有多種形式,只有少數友誼符合無私、支援性的知己的理想。

應對挑戰
馬里蘭大學社會工作教授傑弗裡·格雷夫指出,浪漫吸引力給萌芽中的友誼帶來的壓力和不確定性,與任何發展中的關係的壓力和不確定性並無太大不同。“當你開始一段同性友誼時,你必須評估:‘我該如何追求他?如果我邀請他看超級碗,他拒絕了,我是否應該在其他時間邀請他去看電影?’你總是在試圖衡量對方的興趣。”至於是否應該向朋友坦白對浪漫關係的渴望,格雷夫建議問問自己,如果這個人幾年後與別人安定下來,你是否會不快樂。

為了研究這種靈魂袒露的後果,裡德研究了朋友大膽(但未成功)地披露他們秘密激情後的情況。在倖存下來的尷尬對話的友誼中,雙方都傾向於重申他們關係的重要性,承認這種披露是可以接受的,緩和任何調情行為或影射,並恢復他們早期的聯絡模式。拒絕者也承認,告白者對關係潛力的假設是合理的,之後告白者放棄了這個話題。此後,兩位朋友都公開討論了新的潛在浪漫伴侶。

在註定失敗的友誼中,當朋友不同意轉變為浪漫關係時,告白者抱怨並表現得很困擾,並避免與他們愛慕的物件接觸。拒絕者吊著虛假的希望(“只是我現在和別人在一起”)並將這件事告訴了其他朋友。

丹搬到紐約後,“我們像朋友一樣出去玩,丹很愛調情。他非常迷人又有趣,”凱特回憶道。一天晚上,丹去凱特的公寓吃晚飯,這種浪漫的場景使約會問題變得非常突出。“發生了一個小小的吻,”丹回憶道,“感覺就像親吻我的妹妹。”

“尷尬的部分原因,”凱特說,“是[我在想]‘我非常喜歡這個傢伙。’我們永遠不會在浪漫方面取得成功——我甚至無法解釋為什麼——但我們註定要成為非常好的朋友。我對這一點非常肯定。”

後來,當丹結婚時,這兩個朋友學會了適應新的界限。他們減少了在電話上花費的時間,凱特意識到她不能像以前那樣依賴他提供情感支援。“我開始更多地發展我的其他友誼,”她說。丹的妻子承擔起了他主要知己的角色,他開始更加註意他和朋友的外出遊玩不要超過他們在家共處的時間。至於凱特作為有魅力的女性的潛在威脅:“我的妻子從未表達過不適,”他指出,“因為我認為她只是從我們身邊意識到,這是柏拉圖式的,而且是一種滋養性的友誼。但我也必須適應這種變化。”

益處多多的朋友
好訊息是,大多數異性友誼都能在浪漫的緊張關係中倖存下來。除了潛在的尷尬之外,擁有一個被你吸引的朋友可能是有益的。“每當有人對你表示興趣時,”裡德說,“他們都在肯定你在社會世界中的價值。”她推測,處於停滯不前的浪漫關係中的伴侶可能會因異性朋友的欽佩而感到更有力量。

的確,除了擁有朋友的標準好處外,這些友誼還提供了一些獨特的好處。男女都報告說,他們會向異性朋友尋求洞察,以瞭解異性如何思考。例如,丹描述了他如何在思考人際關係問題和與女性打交道時,經常在腦海中聽到凱特的聲音:“這是對我男性大腦的必要制衡。”

關於戀愛物件的建議可能是異性友誼中的關鍵紅利:即男同性戀者和異性戀女性之間的友誼。2013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異性戀女性比其他來源更可能聽取男同性戀者的擇偶建議,而男同性戀者也同樣比異性戀男性或女同性戀者更傾向於信任來自異性戀女性的建議。與其他聯盟不同,跨越性別和性取向的朋友既不會爭奪配偶,也不會經歷單相思的動盪。因此,這種關係有可能比其他關係培養更多的信任,尤其是在獲得公正的約會見解方面。

更普遍地說,任何型別的牢固友誼都對身心健康大有裨益。例如:霍爾特-倫斯塔德進行了一項薈萃分析(對大量研究的定量回顧),並得出結論,朋友很少的人的死亡風險相當於每天吸 15 支菸。在工作中擁有密友的人比沒有密友的人更有效率、更具創新精神,也更有樂趣。當夫妻雙方都有異性朋友時,夫妻關係也會受益。那些擁有更大比例的共同朋友而不是個人朋友的人,往往擁有更幸福和更持久的關係。事實上,強大的社會聯絡是總體幸福感的最大預測因素。

鑑於社會支援對健康的身心至關重要,將一半人口排除在你的潛在朋友範圍之外是不明智的。“凱特讓我變得不那麼自私了,”丹說。“在我們之間,有一種接受對方神經質、缺陷甚至享受它們的意識。我從一段關係中獲得了極大的安慰,這段關係具有穩定性,即使它的強度有起有伏。”

“丹影響了我——他的職業道德一直鼓舞著我,他對待工作的認真程度。我喜歡他的幽默感,”凱特說。“他是我可以完全信任的朋友。能夠對某人說任何話,而不用感到受到審查,這是一種多麼罕見的感覺。”她說,他們十多年的友誼“感覺就像一場持續不斷的對話。”

凱特和丹已經達到了友誼的最高境界,在那裡,生活中的偉大回報——愛、快樂以及成長和學習的能力——比比皆是。他們是亞里士多德對最好朋友的看法的典範。正如紐約市立大學哲學家馬西莫·皮格里烏奇在他的著作《亞里士多德的答案》中所描述的那樣,這樣的朋友“互相照鏡子;透過那面鏡子,他們可以看到彼此,否則他們無法接觸到彼此。”拿著鏡子的人是男性還是女性幾乎無關緊要。

延伸閱讀

友誼:關係的發展、生態和演變。 丹尼爾·J·赫魯斯卡。《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2010 年。

社會關係與死亡風險:薈萃分析綜述。 朱莉安·霍爾特-倫斯塔德、蒂莫西·B·史密斯和 J·布拉德利·萊頓,發表於 PLOS 醫學,第 7 卷,第 7 期,文章編號 e1000316;2010 年 7 月。

益處還是負擔?異性友誼中的吸引力。 艾普麗爾·布萊斯克-雷切克等,發表於 《社會與個人關係雜誌》,第 29 卷,第 5 期,第 569-596 頁;2012 年 8 月。

來自我們的檔案

善變的朋友:如何應對“假朋友”。 克爾斯滕·韋爾;2011 年 5 月/6 月。

對生活的熱愛:性慾鑄就持久的關係。 斯蒂芬妮·卡西奧波和約翰·T·卡西奧波;2013 年 11 月/12 月。

卡琳·弗洛拉是一位自由作家,也是《友誼影響力:朋友塑造我們是誰的驚人方式》(Doubleday,2013 年)一書的作者。

更多作者:卡琳·弗洛拉
SA Mind Vol 25 Issue 1本文最初以“‘只是朋友’”為標題發表於SA Mind 第 25 卷第 1 期(),第 30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114-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