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大約有 103 人感染了 H5N1 禽流感病毒——即禽流感。然而,他們中幾乎沒有人將疾病傳播給其他人。病毒的傳播能力是其引發大流行的關鍵。新的研究表明,目前的禽流感病毒缺乏解鎖人類上呼吸道某些細胞所需的關鍵蛋白質,從而阻止其透過打噴嚏或咳嗽傳播。
威斯康星大學和東京大學的病毒學家河岡義裕(Yoshihiro Kawaoka)及其同事測試了從受感染者鼻子、喉嚨和肺部呼吸道組織中分離出的 H5N1 毒株。雖然普通的人類流感病毒很容易與鼻子和喉嚨細胞中的受體結合,但 H5N1 毒株僅附著在肺部最深處細胞的受體上。
河岡解釋說:“在呼吸系統深處,存在禽病毒(包括禽 H5N1 病毒)的受體。” “但這些受體在上呼吸道中很少見。為了使病毒有效傳播,它們必須在上呼吸道中繁殖,這樣才能透過咳嗽和打噴嚏傳播。”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刊登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病毒需要進入這些細胞才能複製自身並傳播到更多細胞。只有一種 H5N1 毒株——A/Hong Kong/213/03——顯示出能夠附著在任何一種型別的受體上,從而獲得這種進入能力。研究人員在今天發表於《自然》雜誌的論文中指出,研究結果表明了 H5N1 必須發生突變才能成為高度傳染性病毒的一種方式。它也揭示了一種監測這種毒株出現的方法。河岡說:“識別出具有識別人類受體能力的 H5N1 病毒,將使我們離大流行毒株更近一步。” “識別人類受體可以作為[分離出的毒株]大流行潛力的分子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