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保護工作側重於儘可能多地保護生物多樣性,並防止現有物種重蹈渡渡鳥的覆轍。目前,世界上約有10%的陸地屬於保護區。但新的研究突顯了在不久的將來最有可能消失的哺乳動物,即使它們現在沒有受到威脅,而且大多數都位於當前的保護區邊界之外。
倫敦帝國學院的生物學家馬塞爾·卡迪略和他的同事首先根據過去導致其他物種滅絕的因素,估計了特定哺乳動物面臨的總體滅絕風險:地理範圍有限且特定、體型較大以及成熟和繁殖所需的相對較長的時間。然後,他們將這些因素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測量的動物當前滅絕風險進行了比較,得出了“潛在滅絕風險”。結果列表揭示了目前未受威脅,但由於其生物滅絕風險因素而可能很快受到威脅的哺乳動物。簡而言之,它們可能會相對迅速地“跳到隊伍的前面”。
卡迪略指出:“我們現在可以看到這種‘跳躍’正在發生——例如,瓜地馬拉吼猴在2000年被列為‘最不受關注’名單,但由於失去了大部分森林棲息地,於2004年被列入‘瀕危’名單。我們希望環保主義者將利用我們的發現來預防未來的物種喪失,而不是僅僅關注那些已經受到威脅的物種。”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北美洲的北極和苔原地區以及從印度洋延伸到南太平洋的島嶼在名單中占主導地位,其中新幾內亞因擁有最高的潛在風險而獲得了令人懷疑的殊榮。該名單包括廣泛的物種,例如北美馴鹿、麝牛、塞席爾狐蝠和馬達加斯加的棕狐猴。根據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研究,由於人類數百年的發展以及相對較少的倖存瀕危物種,歐洲和日本等地區的威脅最低。
儘管這些潛在風險熱點不一定與生物多樣性熱點相同,但它們可能提供在滅絕壓力發展之前將其扼殺的機會。倫敦帝國學院的聯合撰稿人安迪·普維斯補充說:“潛在風險熱點可能為保護提供具有成本效益的選擇。這些地方相對完好無損,防止破壞可能比試圖修復破壞更便宜、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