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有害牛肉細菌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圖片來源: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基因組中心提供

儘管瘋牛病仍然是一個可怕的謎團,但科學家們在解決另一種有害牛肉細菌——大腸桿菌O157:H7——所造成的問題方面又向前邁進了一步。這種特殊的菌株原本是常見且通常無害的細菌,但它在1983年首次成為頭條新聞,當時它在美國引起了兩起嚴重的胃腸道疾病爆發。現在,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基因組中心的研究人員已經對大腸桿菌O157:H7的整個基因組進行了測序,他們在今天出版的《自然》雜誌上對此進行了描述。新的資訊顯示,這種細菌非常狡猾,但也可能為新的潛在療法和疫苗指明方向。

在完成基因組序列測序後,Nicole Perna和同事將其與大腸桿菌K-12(一種良性菌株,由合著者兼基因組中心主任Fred Blattner於1996年測序)進行了比較。“差異的巨大程度完全讓我們震驚,”Perna評論道。“我們無法僅僅關注兩個物種之間存在差異的區域。變化分散在各處。” 實際上,這兩個菌株共享了約3,500個基因——但毒性大腸桿菌有1,387個基因是無害大腸桿菌所沒有的,而無害細菌有530個基因是毒性菌株所缺乏的。“這告訴我們的是,在相對較短的進化時間尺度上,大約五百萬年左右,兩個相似生物的DNA會產生巨大的變異,”Perna指出。“這是一個非常‘可塑’的基因組。”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與此相符,他們發現毒性菌株攜帶了許多所謂的致病性島嶼,即它快速採用的整個遺傳片段,可能透過病毒從其他細菌獲得。Blattner指出,這種跨細菌家族的水平基因轉移——其他親屬包括沙門氏菌、志賀氏菌和引起瘟疫的耶爾森氏菌——是一個重要的發現。他稱之為病原體圈,它模糊了物種之間的遺傳界限。“如果病原體圈足夠大,它可能是新疾病出現的潛在因素,”他補充道。“我們已經看到了某些細菌產生抗生素耐藥性的能力。我們需要警惕地尋找使這些病原體出現的機制。”

由於在這些島嶼中發現的一些基因已知有助於大腸桿菌O157:H7發揮其有害作用——透過編碼毒素等——它們很可能成為藥物治療的新靶點。Perna補充說:“我們可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我們將其變成公共衛生問題之前,改進我們的檢測和監測。” “我們現在有更好的遺傳標記分佈,以幫助在現場識別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