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絡事件之後,愛荷華州參議員查爾斯·格拉斯利用“過於親密”來形容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與製藥公司之間的關係。儘管FDA不承認在監管方面存在實質性疏忽,但國會的壓力和消費者的強烈抗議正迫使官員們重新思考該機構的角色,甚至可能包括藥物審批流程本身。
這場風波始於去年九月,當時萬絡的製造商默克公司在研究表明長期使用該藥物會使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風險加倍後,撤回了這種流行的抗炎藥。在去年十一月的國會聽證會上,該機構的藥物安全審查員大衛·J·格雷厄姆估計,有多達55,000名美國人可能因服用這種止痛藥(屬於COX-2抑制劑類藥物)而死亡。
更糟糕的是,早期的研究已經顯示,服用萬絡的患者心血管風險升高,但FDA除了在2002年在其標籤上新增“預防措施”外,沒有對該藥物採取任何行動。這種回應導致格雷厄姆作證說,“目前配置的FDA無法保護美國免受另一個萬絡事件的影響。”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FDA官員為自己辯護,聲稱他們缺乏足夠的資訊來下令召回萬絡。FDA新藥辦公室副主任桑德拉·奎德說,該機構及其諮詢委員會對1999年萬絡批准前後進行的研究的矛盾結果感到“困惑”。
然而,醫學專家指出,這種困惑源於圍繞不可靠的批准前試驗和新藥上市後監測系統不足的系統性問題。由於許多藥物不良反應是罕見的或難以檢測的,研究人員往往無法掌握全部危險,直到成千上萬的患者服用該藥物。(FDA批准所需的臨床試驗通常不超過幾千名受試者,而且正如萬絡的情況一樣,時間太短,無法顯示長期趨勢。)FDA命令製藥公司進行上市後研究作為批准的條件,但實際上完成的研究不到一半。而FDA的MedWatch計劃收集醫生自願提交的不良反應報告,因其報告不足和不可靠而受到著名醫學期刊和流行病學家的批評。
目前的問題似乎部分源於1992年的《處方藥使用者收費法案》,該法案旨在透過允許FDA接受制藥公司的使用者費用來加快新藥的引入,這些費用隨後被轉移到僱用更多的藥物審查員。由於該法律將該機構的資源集中在審批流程上,因此用於上市後監測的資金減少了。《美國醫學會雜誌》的副主編德拉蒙德·雷尼說,製藥公司的財政捐助也使得FDA不太可能與他們對抗。“FDA已經失去了意志和勇氣,”他斷言。
為了補救這種情況,格拉斯利參議員提出了一個獨立的監督機構。“從問責制的角度來看,讓審查已上市藥物安全性的辦公室受制於首先讓藥物上市的辦公室是不合理的,”他認為。其他決策者敦促FDA更積極地在藥物標籤上新增警告,或建立一個包含所有主要藥物研究結果的公共資料庫,以便消費者可以做出更明智的決定。在審查下,FDA聘請了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所來研究藥物安全系統可能的變化。
萬絡的撤回也可能標誌著該行業的轉折點。公司可能會專注於為特定患病人群設計的利基藥物,而不是尋求針對大量消費者的重磅炸彈藥物。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的COX-2抑制劑專家加勒特·A·菲茨傑拉德指出,如果萬絡的使用限制在心血管疾病風險低但有胃腸道問題病史的人群中,它可能仍然可以留在市場上。(萬絡比非處方止痛藥更不容易刺激消化道。)“這裡有一些在細分市場中非常有用的藥物,”他說,“而他們追求重磅炸彈策略正使它們的有用性面臨風險。我認為,不可避免的趨勢將是更加細分化的適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