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項亞洲出口:更強的太平洋風暴

亞洲工業排放的微小顆粒在過去十年裡一直在增強太平洋上的風暴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亞洲的衛星影像追蹤著隨盛行風向東飄移的霧霾雲。這種霧霾由燃料燃燒產生的微小顆粒組成,漂流到海上並慢慢消失——但並非沒有付出代價。從改變風向到抑制季風,氣溶膠的影響來自於對陽光的吸收,冷卻地表並加熱周圍的空氣。新的研究表明,這種區域性變暖正在增強太平洋上的風暴——並影響著全球的大氣環流。

德克薩斯A&M大學的大氣科學家張仁義和他的同事利用衛星影像評估了太平洋上空雲層的厚度和壓力。每年冬天,這種雲都會形成並向東橫跨海洋,將赤道的熱量傳遞到兩極。雲層由水凝結在空氣中的微小雜質上而形成。最終,會形成足夠多的雲滴開始相互碰撞;它們結合形成雨滴,最終從雲中落下。

新增氣溶膠會改變這個過程,延遲雨滴的形成;空氣中的雜質越多,凝結髮生的範圍就越廣,從而產生更小的水滴,並減少產生雨滴的碰撞機會。“雨滴將從大氣中落下,這會產生殺死雷暴的下沉氣流,”張說。“如果你減少雲滴的大小,你就會使它們難以碰撞。你無法輕易地製造雨滴。”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這使得太平洋風暴有更多的時間增強力量並達到更高的空域。事實上,從1994年到2005年,由於亞洲氣溶膠的影響,這類風暴比前十年的類似風暴強了多達50%。這種強度的增加與整體雲層覆蓋率無關,正如人們所預期的那樣,如果這僅僅是自然變化的話,張和他的合著者在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線上論文中寫道。進一步使用氣象模型的測試表明,需要氣溶膠才能產生觀察到的風暴。

當然,太平洋風暴的加劇意味著北美天氣的變化;亞洲汙染的微小顆粒可能會影響遠在千里之外的北美大陸天氣。“這種風暴路徑調節著急流,急流也控制著我們在北美遇到的風暴,”張說。“如果你改變太平洋上的風暴路徑,很可能會改變美國的風暴。一切都是相互關聯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