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份全球兩棲動物評估報告——兩棲動物包括青蛙、蟾蜍、蠑螈和蚓螈——得出結論,它們面臨的困境比哺乳動物和鳥類更嚴重。該研究將 5743 種已知兩棲動物物種中的近三分之一歸類為受威脅物種。如果科學家對它們瞭解更多,另外四分之一可能也會受到威脅。在許多情況下,研究人員無法用已知的諸如棲息地破壞或狩獵等原因來解釋這種威脅。
來自 60 多個國家的 520 名科學家參與了由 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國際保護組織和自然保護協會協調的全球兩棲動物評估。區域專家決定每個物種是否為“易危”、“瀕危”或“極危”。IUCN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使用諸如種群數量、種群減少和物種範圍縮小等標準來定義這些類別。昨天《科學》雜誌線上發表的一份報告總結了研究結果。
總共有 32% 的兩棲動物物種屬於這些類別之一,統稱為“受威脅”。相比之下,大約四分之一的哺乳動物物種和八分之一的鳥類物種受到威脅。另外 1294 種兩棲動物物種由於瞭解太少而無法分類。該研究進一步確定,至少有 2468 種兩棲動物物種正在減少,435 種的狀況比 1980 年更糟,並且自那時以來多達 122 種已經完全消失。“人類歷史上從未出現過像這樣的衰退和滅絕現象,”IUCN 的團隊負責人西蒙·斯圖爾特說。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只有大約一半的快速下降可以歸因於棲息地減少、人類開發或兩者兼而有之。一些剩餘的所謂神秘下降甚至發生在加利福尼亞州優勝美地國家公園等受到良好保護的地區。“顯然這裡發生了一些不同的事情,”斯圖爾特斷言。一個可能的因素是一種名為壺菌病的真菌病,這種病在大多數神秘下降發生的山區溪流中尤為普遍。斯圖爾特指出,在更好地瞭解病因之前,除非科學家透過圈養來爭取時間,否則數百種兩棲動物物種將面臨滅絕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