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協同效應嗎?它是 1990 年代末網際網路時代最熱門的流行語之一。網際網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將人和組織拉入合作網路,大批初創公司興高采烈地湧入,以利用新的效率和營銷機會。人們普遍期望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儘管支持者有時對如何實現這一點(以及如何圍繞它建立真正的商業主張)含糊其辭。
十年以及一個繁榮與衰退週期之後,網際網路的協同效應承諾正在生效。得益於 Web 2.0 的協作企業,人們經常在 Facebook 上透露自己的生活經歷,透過 Flickr 分享照片,為維基百科貢獻內容,並在 Twitter 上向任何願意閱讀的人釋出他們的想法。協同效應可能在當今的董事會行話中退居“社交網路”和“使用者生成內容”之後,但資訊科技確實使這成為協作的黃金時代。
Web 技術協議的作者蒂姆·伯納斯-李認為,Web 增長的現象值得專門研究,正如他在與奈傑爾·沙德博爾特的文章中倡導的那樣。某些東西使 Web 在激勵和賦能創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訣竅在於找出哪些特性對此目標最為重要,以便可以進一步增強或在其他情況下複製。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作為透過 Web 自發湧現的企業的一個例子,沙德博爾特和伯納斯-李沒有引用開放假肢專案,記者薩姆·博伊金在“開源手臂”中對此進行了報道,但他們本可以引用。正如失去手臂的戰場退伍軍人和事故倖存者悲慘地知道的那樣,現有的假肢只是差強人意的替代品。不幸的是,由於此類假肢的商業市場非常小,改進進展緩慢。然而,最近,一個富有同情心的設計師社群已經開始著手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的網路協作以開源軟體專案為模型。博伊金描述了他們迄今為止取得的一些驚人進展。
也許這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但我懷疑對數字網路及其湧現特性的研究有一天可能會對生物網路的行為方式產生有價值的見解。當然,該領域不乏需要闡明的謎團。例如,神經生物學家仍處於理解大腦中相互作用的神經元網路如何傳遞相當基本的認知功能的早期階段。目前尚無人能說像智力這樣抽象的特質是如何連線到大腦中的。然而,研究已經相當確鑿地表明,透過智商測試測量的智力的某些組成部分是遺傳的,因此必須在我們基因中體現出來。
然而,正如科學作家卡爾·齊默在他的文章“尋找智力”中解釋的那樣,這種遺傳成分的性質很難確定。研究人員可以指出特定的 DNA 片段,每個片段都可以為智商增加少量,但永遠不會超過幾分。除非這些研究遺漏了某些東西,否則這些基因的總和不知何故為智力帶來了超過其個體貢獻總和的提升。因此,無論它是否是當前流行的流行語,我們的大腦中都存在協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