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動汽車突然興起的故事中,往往是汽車本身吸引了人們的目光。
今年晚些時候,日產和通用汽車將率先推出他們備受矚目的首批嘗試之作,他們希望這些汽車既能吸引美國人內心深處的駕車者,又能吸引其內心深處的環保主義者:大部分或全部燃料來自電力的汽車。
但包括白宮在內的其他機構,正將更多注意力放在一項更大、幾乎是全社會的任務上:讓美國人學會如何使用電動汽車,從而真正降低電費並有利於氣候。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以支援我們。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並非易事。電動汽車已經存在了幾十年,但從未達到足以影響電網或需要大規模推廣充電裝置的數量。普通駕駛員不知道何時充電最便宜,也不知道單次充電可以行駛多遠。
如果問這些駕駛員最近的加油站在哪裡,或者到市中心的最快路線是什麼,他們會知道。
“我們從小就習慣於將燃油噴嘴插入燃油汽車,我們瞭解如何操作,我們瞭解存在的問題,”專注於替代車輛基礎設施的公司eTec的執行長Don Karner說。“可能沒有人坐下來告訴我們,應該如何操作。我們只是透過耳濡目染獲得了這些知識。最終,電動汽車也會如此。”
如何加“油”?
Karner的公司和數十個合作伙伴希望啟動學習過程。去年10月,能源部從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案中撥出1億美元,用於一項為期兩年的研究,以瞭解美國人究竟希望如何使用電動汽車,以及如何引導他們以最便宜、最環保的方式使用電動汽車。
“EV專案”的總成本將為2億美元,重點關注五個州的11個城市:華盛頓州、俄勒岡州、加利福尼亞州、亞利桑那州和田納西州。該專案將為4700輛汽車安裝超過11000個充電器,所有這些汽車目前都是日產聆風(Karner強調)。
所有參與者都是自願者,他們表示對聆風這款計劃今年釋出的純電動轎車感興趣。他們同意提供有關他們的行駛地點、充電地點和充電成本的資訊。這些資料將被傳輸到愛達荷國家實驗室,用於未來的能源部報告。
該資料庫最終可能成為政府思考電動汽車及其對氣候的潛在益處的基礎。
轉向電動汽車並不會自動消除石油消耗或碳排放。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只能在充電後行駛一段距離;最終,汽油發動機將啟動。環保組織還指出,在以煤炭為主的電網中,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普通混合動力汽車大致相同——並非他們所追求的微乎其微的排放量。
純電動汽車不使用汽油,但其碳足跡取決於它們充電的時間。如果人們在白天用電負荷最高時充電,電力公司可能不得不建造調峰天然氣電廠。研究表明,如果他們在夜間充電,可能不需要新建電廠:今天的電網已經有足夠的發電能力。或者,汽車可以使用風力發電充電,風力發電往往在天黑後增強。
智慧電錶能否帶來智慧選擇?
該研究將探討電動汽車融入人們生活的幾乎所有方面。例如,電力定價可能會影響充電問題:如果智慧電錶幫助人們注意到夜間電力更便宜,他們可能會選擇在夜間充電。
但他們可能不會:很少有人考慮給手機充電的時間。Karner表示,該專案將為參與者提供不同級別的資訊,以瞭解他們需要多少資訊才能轉變為高效的習慣。
該研究的許多發現將被用於推動地方政府考慮他們希望電動交通如何運作的細節。
例如,Karner說,《美國殘疾人法案》沒有關於電動汽車充電器的具體指南,因此各州最終將對該法律進行解釋。他說,當EV專案詢問地方政府應該如何建造1000個充電站時,這將迫使他們解決這個問題。
另一個問題:充電站應該放在哪裡,以及應該是什麼型別的?
電動汽車的主要擔憂是“里程焦慮”,即駕駛員擔心汽車耗盡電量時會被困住。EV專案將觀察人們的行駛距離,以及他們是否更喜歡在家中、工作中或其他公共場所充電。
EV專案的合作伙伴,阿貢國家實驗室的工程師Ted Bohn表示,普通汽車中的人們往往不會把油箱開到最後一滴,因為他們知道有很多地方可以加油。
他說,在日本,規劃者在城鎮邊緣設定了快速充電站,但駕駛員會繞道使用它們,因為它們的位置廣為人知。“如果我有信心永遠不會被困住,我會更喜歡冒險,”Bohn說。
半小時快速充電?
至於充電速度,這其中涉及一個權衡:您可以快速恢復電池電量,但這會降低電池的整體效能。
Bohn說,將30千瓦時的電池插入一個老式的1500瓦電源插座,需要20個小時才能充滿電。一個更強大的充電器可以在不到半小時內完成大部分充電工作,但電池無法承受如此多的充電次數——更不用說插頭的形狀還沒有被接受。
Bohn表示,業內大多數人都在追求一個平衡,大約三到四個小時。
eTec專案並不是唯一一個試圖解決這些問題的專案。Project Better Place公司計劃像銷售手機一樣銷售電動汽車,像銷售手機套餐一樣銷售電池,該公司正在以色列和丹麥開始安裝基礎設施。
Better Place將強調家庭充電,並期望大多數客戶在夜間充電。大多數充電器需要四到八個小時才能充滿電池。它們將部分像“智慧電錶”一樣,向公用事業公司傳遞有關電力需求的資訊,還將為駕駛員提供有關最佳行駛路線以及在哪裡找到其他充電點的資訊。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轉載自Climatewire。www.eenews.net,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