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持續報道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這種情況太常見了——遭受虐待的兒童會對施虐者產生依戀,這妨礙了他們尋求幫助或離開困境的願望。專家們一直在努力理解這種看似具有破壞性的行為,但其根本原因仍然隱藏著。現在,研究大鼠依戀行為的科學家們的新研究為了解受虐兒童大腦中可能發生的情況提供了見解。
大鼠在嬰兒期對氣味特別敏感,這可能有助於培養親子關係。紐約大學的心理學家雷吉娜·M·沙利文在2000年表明,幼鼠會被幾乎任何氣味吸引,即使這種氣味與壓力刺激(如輕微的熱衝擊)有關。換句話說,幼鼠會被傷害它們的東西所吸引,而不是像成年鼠那樣被排斥。
幼鼠的大腦中發生了什麼,促使它們產生依戀而不是厭惡或恐懼?在《自然神經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中,沙利文和費城兒童醫院的心理學家戈登·巴爾在老鼠的杏仁核中找到了答案,杏仁核是一個與焦慮和恐懼相關的腦區。在被厭惡氣味吸引的老鼠的杏仁核中,神經遞質多巴胺的水平低於正常水平。這種多巴胺活性的缺乏可能關閉了它們大腦的恐懼反應,從而使吸引力得以發生。沙利文說,類似的機制可能發生在受虐兒童身上,儘管杏仁核在早期人類依戀中的參與程度尚不清楚。巴爾認為,這種行為可能是作為一種生存策略進化而來的。“動物必須能夠生存,這意味著它必須依戀它的照顧者,無論照顧質量如何,”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