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的早期跡象

初期精神病的跡象在生命早期就已顯現。解讀這些跡象是拯救孩子們脫離嚴重精神疾病深淵的關鍵

從他在產房裡被交到我手中的那一刻起,我的長子亞歷克斯似乎並不高興來到這個世界。他的眼睛深不見底,表情嚴肅。他最初的三個月都在痛苦地扭動和無法安慰地尖叫,“腸絞痛”這個詞完全不足以描述我們共同的痛苦。直到他的弟弟薩米出生後,我才意識到亞歷克斯與其他嬰兒有多麼不同。薩米只有在餓了或尿溼了才會哭。他很容易進行眼神交流,並且喜歡被撫摸、擁抱和親吻——所有這些都是亞歷克斯在嬰兒時期會退縮的事情。

後來,當我帶亞歷克斯去遊戲小組時,他會爬開其他蹣跚學步的孩子去做自己的事情,所以我們就不去了。並不是說亞歷克斯看起來不快樂。他有時會坐著,莫名其妙地露出滿意的笑容。在兩歲和三歲時,亞歷克斯上了一所蒙臺梭利幼兒園。儘管他喜歡動手活動,但他的老師經常評論說,他通常會忽略這些活動以及其他孩子。他的一年級老師認為他一定是聽力不好,因為他經常無視她的指示,尤其是她佈置的日常閱讀和寫作練習。在最早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家庭進行的研究之一——愛丁堡高危研究中,蘇格蘭母親普遍描述那些後來患上這種疾病的孩子“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我也經常這樣想亞歷克斯。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亞歷克斯在青春期首次開始表現出所謂的精神分裂症的陰性症狀。這些症狀包括動力喪失、社交和情感退縮、對衛生和穿著不感興趣以及睡眠困難。“陽性症狀”指的是我們認為的更明顯的“瘋狂”行為——例如,聽到或看到不存在的人,或持有固定的、不合邏輯的信念——不幸的是,這些症狀也會隨之而來,稍晚一些,正如人們所知,就在第一次精神病發作之前。

自 20 世紀初以來,人們就認識到精神分裂症是一種長期疾病過程。德國科隆大學的研究員約阿希姆·克洛斯特科特在 2001 年的一篇文章中寫道,這個過程的最初跡象——身體感覺受損、對壓力的耐受性降低、情緒反應增強,尤其是社交缺陷——“可以在首次精神病症狀出現前的兩個月到 35 年之間或多或少地持續出現。”

儘管該行業的大部分精力仍然集中在使人衰弱的完全爆發的疾病上,但關注其起源和早期階段為改變其程序提供了最大的機會。特別是,調整孩子的環境是最大限度地減少這種嚴重精神疾病影響的重要途徑之一。養育子女本身不會導致精神分裂症,至少不會單獨導致,但這並不意味著父母和其他成年人無力保護兒童免受其害。

權衡可能性
在 1896 年的一篇論文中,德國醫生埃米爾·克雷佩林觀察到,他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許多孩子,尤其是那些後來患上這種疾病的孩子,“從童年早期開始,在性格和行為上就與同齡人略有不同”。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援克雷佩林的觀察,即許多後來被診斷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表現出一些常見且通常很奇怪的特徵和經歷。

瞭解風險因素和警告訊號可以避免許多孩子因診斷太晚而錯過最有效的治療。例如,對於自閉症,美國兒科學會因自閉症倡導組織的遊說努力而釋出了針對父母和醫生的指南。父母應注意可能的行為跡象,例如嬰兒避免眼神交流、開始咿呀學語較慢或經歷突然的發育倒退,並建議對早至九個月大的嬰兒進行篩查。父母和醫生可以開始以類似的方式思考其他兒童精神障礙,包括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為 1.1%,但如果父母患有精神分裂症,孩子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為 10% 至 12%。根據美國衛生局局長的說法,她也有 17.1% 的機率患上與精神分裂症同一“譜系”的人格障礙,例如偏執型或分裂型人格障礙,相比之下,青少年中這些疾病的背景率為 3%。她患焦慮症的機率也同樣升高——從兒童的平均發生率 13% 升至 16%。如果父母患有精神分裂症,患品行障礙的機率也會從 10% 升至 13%。同樣的遺傳傾向也可能表現為學習障礙。最近對精神分裂症患者“未受影響”的孩子(意味著他們沒有該疾病的症狀)進行的研究表明,他們患視網膜眼缺陷的風險更高,這可能會干擾視覺學習。

此外,即使父母本身沒有明顯表現出症狀,也可能將患病風險傳遞給孩子。攜帶者可能具有低於疾病臨床閾值的症狀。例如,母親可能會表現出心理學家所說的特異性語言使用,這是“思維障礙”症狀的低階版本,該症狀可能發生在患有精神病的成年子女身上。我發現亞歷克斯和我之間存在這種高低症狀的聯絡。這發生在我說話時突然“空白”,對自己口中說出的話感到短暫的尷尬,並急忙用另一個澄清的句子來彌補時。

我相信您已經明白了,關於您家庭的醫療和精神健康史的一切——包括親戚的怪癖習慣、成癮和“喜怒無常”、任何已診斷的醫療或神經系統疾病以及無法解釋的事故——都可能與您或您孩子的今天的精神保健有關。由於我們中的許多人不知道我們家庭的精神健康史,我們常常被迫扮演偵探的角色,將證據碎片聯絡起來,以識別可能潛伏的脆弱性。

非常早期的跡象
在 1990 年一項非凡的家庭研究中,埃默裡大學的研究人員收集了患有精神分裂症成年人的家庭早期家庭錄影。科學家們很容易從兄弟姐妹中識別出患有精神分裂症前期的孩子,因為他們的情感狀態較為平淡——他們表現出的快樂或痛苦較少——並且協調運動也較少。正如調查人員所懷疑的那樣,這些影片描繪了這些孩子在幾十年後患上精神分裂症之前的跡象。

最近的研究記錄了早在 12 歲甚至 5 歲的兒童身上出現的早期精神病症狀。您可能會像我一樣想,“難道所有五歲的孩子不都會玩假裝遊戲和有假想的朋友嗎?”答案是肯定的,他們會的。但是,研究人員說,經過培訓的精神衛生工作者使用可靠的診斷訪談工具可以區分普通兒童的幻想和更深層次的心理問題跡象。這些研究中沒有一個孩子在開始時被確定為精神紊亂,這使得對他們生活和脆弱性的記錄成為這些研究人員的發現過程。

在一項這樣的研究中,英國環境風險 (E-Risk) 縱向雙胞胎研究中,1,116 位有五歲雙胞胎的母親參加了家庭訪問評估。該組中的 2,127 名兒童首先在五歲時接受評估,然後在 12 歲時進行隨訪,保留率為 96%。除了兒童的精神健康外,訪談人員還評估了兒童家庭、學校和家庭中可能導致精神病風險增加的各種因素。

訪談人員使用諸如“您是否曾經聽到或看到過其他人聽不到或看不到的東西?”之類的問題來探索常見的精神病症狀。事實證明,絕大多數正常的五歲兒童對這些問題的回答與普通人群中幾乎所有正常的 16 歲和 30 歲兒童的回答一樣,都是簡單的“否”。在 E-Risk 研究中,7.9% 的人回答“是”,這使他們歸為具有“可能”精神病症狀的類別。然而,當研究人員深入探究時,他們確定只有 4.2% 的人具有“明確”的聽幻覺症狀。為了找出這些孩子中是否有人經歷過妄想,工作人員詢問:“您是否曾經認為自己被跟蹤或監視?”在這裡,2.5% 的人有疑似症狀,但最終只有 15 個孩子,即 0.7%,明確表現出妄想思維。

一旦在 125 名兒童身上證實了精神病症狀,研究人員就開始尋找他們生活中存在的常見風險因素。最能說明問題的共同點是,所有目前有精神病症狀的 12 歲兒童在五歲時都比無症狀同齡人有明顯更多的情緒、行為和教育問題。最能預測的問題(往往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惡化)是反社會性和多動症,但其他問題是兒童抑鬱症和焦慮症。研究人員承認,這些行為並非精神分裂症特有,也可能發生在其他疾病的背景下,包括 ADHD、反社會行為、抑鬱症和焦慮症。

一個特別令人擔憂的原因:這些有早期精神病症狀的兒童也更有可能從事自殘行為,根據他們的母親的說法,包括用剃刀割傷自己和用頭撞牆;甚至有一個孩子試圖上吊。“鑑於兒童可能會對父母隱瞞自殘行為,精神病症狀與自殘行為之間的關聯可能在此被低估,”研究人員寫道。

研究人員說,儘管絕大多數孩子都會擺脫他們童年早期的情緒和行為挑戰,但重要的少數人並沒有自行好轉。風險最高的兒童是那些與患有嚴重精神健康問題的人一起生活的兒童。在 E-Risk 研究中,受影響的 12 歲兒童的親屬被送入精神病房的人數大約是後者的兩倍,其中 29 名親屬曾試圖自殺。

來自紐西蘭正在進行的長期達尼丁多學科健康與發展研究的結果表明,12 歲時的精神病症狀確實預示著日後的心理問題。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評估了 1972 年 4 月至 1973 年 3 月期間在達尼丁出生的個體,從三歲開始,此後每兩年評估一次。對 789 名兒童的精神病學評估顯示,116 名兒童(接近 15%)出現早期精神病症狀,他們最初並未被認為是高危人群。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症狀的存在強烈預示著成年早期的性格障礙。具體而言,在 11 歲時接受訪談時,後來患上精神分裂症或相關性格障礙的人中有 42% 報告曾經歷過精神病症狀,例如幻覺。[有關預測精神病的更多資訊,請參閱 Carrie Arnold 的文章“有患精神病風險?”;大眾科學思想,2011 年 9 月/10 月。]

儘管亞歷克斯的細微跡象在他的童年過程中緩慢顯現,但在他 14 歲之後,說一切都亂了套都是輕描淡寫。因此,後來當我讀到國家流行病學資料時,我並不感到驚訝,這些資料表明,14 歲是所有成人精神障礙開始的年齡,包括焦慮症、雙相情感障礙、抑鬱症、飲食失調、品行障礙和對立違抗性障礙、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研究這種現象的科學家將其歸因於青春期開始的巨大生長突增,此時青少年的大腦、身體和情緒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轉變。這也是男女精神疾病開始出現明顯差異的年齡,女孩突然更容易患抑鬱症,而男孩則開始湧入專門研究早期精神病的診所。

阻止精神病
儘管大多數青春期兒童都能順利度過這種正常的成熟過程,但那些有脫軌風險的兒童需要幫助。精神分裂症的負面風險因素以不同的形式出現。許多科學家認為,一個人環境的某些方面可以啟用賦予對精神分裂症等疾病更大脆弱性的基因。最重要的是,一個脆弱的年輕人只能承受如此多的額外環境傷害,然後才會達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我們作為個人和父母如何利用已知的風險因素來預防精神疾病?我們從科學證據最有力的地方開始。很明顯,嬰兒的產前經歷和生命最初五年中獲得的父母照顧質量是重要的環境風險因素之首。當一個家庭有精神病史時,研究告訴我們,母親在懷孕頭三個月的巨大壓力會增加孩子患精神分裂症的風險——產科併發症和嬰兒出生體重過輕也會增加風險。

現在毫無疑問,身體虐待、同齡人的欺凌和攝入大麻會對有遺傳易感性的青春期前兒童造成巨大傷害。我們理解,兒童早期和青少年時期的品行問題可能導致成人反社會,並增加患精神病的風險。此外,我們知道我們在哪裡以及學校的質量也會改變機率。例如,一個很大的負面因素是居住在城市環境中。例如,在 E-Risk 研究中,65% 的受影響兒童是城市居民。流行病學家不確定原因:城市居民是否更有可能因城市社會隔離、接觸病原體、壓力或暴力而患上嚴重的精神疾病?還是心理脆弱的人傾向於遷移到城市?

最後,我們非常清楚,家庭中的混亂程度和未治療的成人精神病問題也會對任何孩子的精神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尤其是那些攜帶較高遺傳風險的孩子的精神健康。另一方面,在穩定、充滿愛和支援的家庭中長大是孩子所能擁有的最強大的“神經保護器”。

如果聽起來我有點危險地接近將孩子的心理疾病歸咎於父母的歷史趨勢,那麼在某種程度上我是的。我相信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將責任歸咎於生物化學,而沒有為我們自己在塑造孩子大腦健康方面所起的作用承擔責任。我提倡透明化,並讓每個人——父母、大家庭成員、精神衛生從業人員以及我們更大的社群,包括企業醫療保健和政府管理的服務部門——對我們孩子和未來領導人的精神健康承擔更大的責任。對於祖父母來說,這可能意味著放棄你仍然感到非常羞愧的舊家庭秘密。對於父母來說,這意味著首先要更多地瞭解哪些因素有助於和損害孩子的積極情感成長。

在 2009 年題為《預防青少年精神、情感和行為障礙:進展與可能性》的報告中,醫學研究所和國家研究委員會彙集了大量證據,表明兒童的精神疾病是可以預防的。教授父母有效的親子情感溝通技巧的計劃是已嘗試過的最有效的計劃之一。旨在減少藥物濫用、品行障礙、反社會行為、攻擊性和虐待兒童的干預措施,以及幫助兒童應對離婚後抑鬱症的計劃以及減少學校攻擊性行為的努力也取得了強勁的積極成果。

藥物使用問題是父母尤其需要努力解決的問題。根據密歇根大學的年度“監測未來”調查,美國青少年——尤其是八年級和十年級學生——的大麻使用量在 2009 年連續第三年上升,扭轉了自 1992 年以來追蹤到的下降趨勢。首次使用大麻的年齡也在下降,並且越來越少的青少年認為使用大麻存在嚴重的健康風險。當亞歷克斯第一次開始吸食大麻時,我並沒有將其視為他最大的問題行為。我認為,更大的問題是他在最近的記憶中沒有做過家庭作業。然而,正如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精神病學教授德米安·羅斯告訴我的那樣,“資料非常清楚地表明,大量使用大麻會使患慢性精神病的風險增加 5 到 10 倍——即使在年輕人停止使用後也是如此。”

關於校園暴力的最後一點說明:在一項針對 6,437 名英國 12 歲兒童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如果一個孩子在 8 歲至 10 歲之間遭受過欺凌,那麼他患精神病症狀的風險會增加一倍。如果他遭受同齡人更嚴重和更頻繁的迫害,孩子患精神病的風險會增加一倍或兩倍。

過去,我們的文化一直默默地縱容欺凌行為,將其視為一種成人禮,對此視而不見。在經歷了過去幾十年年輕人對同齡人實施的校園槍擊事件和其他令人毛骨悚然的罪行之後,這種立場不再受歡迎。儘管如此,欺凌行為仍在繼續。它已轉移到網上,並且在女孩中變得更加普遍。如果您的孩子在學校或社群經常受到嘲笑、推搡、絆倒、言語騷擾或排斥,或者如果他在網上透過濫用社交網站受到迫害,您必須成為孩子的第一道防線。不要等待。立即行動。如果您目睹另一個孩子以任何這些方式受到傷害,情況也是如此。

治療兒童的精神困擾的最初跡象是早期干預和二級預防的本質——用於阻止疾病惡化的型別。這種治療並不一定意味著引入精神科藥物。症狀被注意到的越早,治療往往就越不具侵入性或繁瑣。然而,如果藥物是阻止兒童疾病過程發展的必要手段,任何關心的父母都應認真考慮並仔細權衡風險和益處。大多數成人精神障礙始於兒童期或青春期。在成年之前接受治療的那些疾病具有最佳的預後——意味著症狀緩解。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

本文以“危險的心靈”為標題在印刷版上發表。

(延伸閱讀)

  • 兒童自我報告的精神病症狀與成人精神分裂症樣障礙:一項為期 15 年的縱向研究。Richie Poulton 等人在《普通精神病學文獻》中發表,第 57 卷,第 11 期,第 1053–1058 頁;2000 年 11 月。

  • 預測精神分裂症的發病。約阿希姆·克洛斯特科特在《精神分裂症的風險和保護因素:邁向疾病過程的概念模型》中發表。Heinz Häfner 編輯。施普林格出版社,2002 年。

  • 社會因素對精神分裂症發展的貢獻:近期發現綜述。Elizabeth Cantor-Graae 在《加拿大精神病學雜誌》中發表,第 52 卷,第 5 期,第 277–286 頁;2007 年 5 月。

  • 精神病連續體的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精神病傾向-持續-損害精神障礙模型的證據。Jim van Os 等人在《心理醫學》中發表,第 39 卷,第 2 期,第 179–195 頁;2009 年 2 月。

  • 精神病症狀的途徑:創傷、焦慮和類似精神病的經歷。Daniel Freeman 和 David Fowler 在《精神病學研究》中發表,第 169 卷,第 2 期,第 107–112 頁;2009 年 9 月 30 日。

  • 兒童精神病症狀的病因學和臨床特徵:來自出生佇列的結果。Guilherme V. Polanczyk 等人在《普通精神病學文獻》中發表,第 67 卷,第 4 期,第 328–338 頁;2010 年 4 月。

SA Mind Vol 23 Issue 1本文最初以“危險的心靈”為標題發表於SA Mind 第 23 卷第 1 期(),第 30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312-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