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BILL PARSONS |
古生物學家在馬達加斯加西北部的沉積層中發掘出一種奇特恐龍的遺骸,這種恐龍大約在6500萬至7000萬年前漫步於該地區。研究人員今天在《自然》雜誌上描述了這種新奇的生物。
猶他大學的斯科特·桑普森和他的同事們根據從幾個個體身上回收的骨骼鑑定了這種恐龍,這些骨骼加起來約佔該動物骨骼的40%。該團隊將他們的發現命名為瑪西亞卡龍 (Masiakasaurus knopfleri),其屬名源自馬達加斯加語單詞“masiaka”,意思是兇猛。然而,種名指的是“險峻海峽”樂隊的主唱馬克·諾弗勒,他的音樂似乎給研究人員帶來了好運:每當他們在採石場聽樂隊的音樂時,他們似乎都能找到更多瑪西亞卡龍的骨骼。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以恐龍的標準來看,瑪西亞卡龍是個輕量級選手,重約80磅。但無論這種嬌小標本在體型上有多麼不足,它都以其奇特的牙齒構造彌補了。事實上,這種生物的牙齒和下頜甚至讓發現它的古生物學家都感到困惑。“當我們挖出第一塊下頜骨時,我們甚至不確定它是否屬於恐龍,”桑普森回憶道。“只有在將其與其他食肉恐龍的下頜骨進行比較後,我們才確信所有者的性質。下頜後部的某些特徵明顯是獸腳亞目。”這種新恐龍的牙齒構造尤其奇怪,因為獸腳亞目恐龍往往嘴前和嘴後的牙齒型別相同。相比之下,瑪西亞卡龍的後部有扁平且鋸齒狀的牙齒,而前部則有圓錐形、略微彎曲的牙齒。該團隊認為,這種生物可能以哺乳動物、蛇、蜥蜴、魚類和昆蟲為食。
瑪西亞卡龍與在印度和阿根廷發現的掠食性恐龍有一些共同的特殊特徵,這表明在南半球的晚白堊世時期發生了一次小型獸腳亞目恐龍的輻射——就像在北半球發生的那樣。此外,這些小型恐龍及其體型較大的近親阿貝力龍科的廣泛地理分佈可能支援最近提出的地球物理學假設。該模型認為,曾經構成岡瓦納超級大陸的陸地可能保持了比之前認為的更長時間的連線。“如果是這樣,”桑普森評論道,“恐龍和其他陸地動物可能能夠在南美洲和印度-馬達加斯加之間的廣闊距離中遷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