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氣候變化的 10 個解決方案

阻止災難性氣候變化的十種可能性

全球變暖的規模之大令人望而卻步,也令人沮喪。 一個人,甚至一個國家,靠自己的力量能做些什麼來減緩和扭轉氣候變化? 但正如普林斯頓大學的生態學家斯蒂芬·帕卡拉 (Stephen Pacala) 和物理學家羅伯特·索科洛 (Robert Socolow) 提出了 15 個所謂的“楔子”,供各國利用以實現這一目標——每個楔子都具有挑戰性,但可行,並且在某種組合中,可以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到更安全的水平——您也可以做出個人的生活方式改變,在某種組合中,可以幫助減少您的碳足跡。並非所有這些都適合每個人。您可能已經在做其中一些,或者絕對厭惡。但是,僅僅實施其中一些就可以有所作為。

放棄化石燃料——第一個挑戰是消除煤炭、石油,最終是天然氣的燃燒。這可能是最艱鉅的挑戰,因為富裕國家的居民實際上是在吃、穿、工作、玩耍,甚至睡在用這種化石陽光製成的產品上。發展中國家的公民想要並且可以說有資格享受同樣的舒適,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儲存在這些燃料中的能量。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當今世界塑造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石油是全球經濟的潤滑劑,隱藏在塑膠和玉米等無處不在的物品中,也是消費者和貨物運輸的基礎。煤炭是基質,供應美國約一半的電力,以及全球幾乎相同的比例——根據國際能源署的資料,這一比例可能會增長。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例如,碳中和生物燃料會推高食品價格並導致森林破壞,並且雖然核能不排放溫室氣體,但確實會產生放射性廢物),但每一點都很重要。

因此,請嘗試在可能的情況下采用替代品——植物衍生塑膠、生物柴油、風力發電——並投資於變革,無論是透過撤資石油股票,還是投資於從事碳捕獲和儲存的公司。

基礎設施升級——全球的建築物貢獻了約三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僅在美國就佔 43%),即使投資於更厚的隔熱材料和其他具有成本效益的溫度調節措施從長遠來看可以省錢。電網已滿負荷或超負荷執行,但電力需求持續上升。不良的道路甚至會降低最有效車輛的燃油經濟性。投資新的基礎設施,或徹底升級現有的公路和輸電線路,將有助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推動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

當然,建造新建築物和道路需要大量的水泥,這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僅在美國,水泥生產在 2005 年就向大氣中排放了 5070 萬噸二氧化碳,這需要將石灰石和其他成分加熱到 1450 攝氏度(2642 華氏度)。開採電線和輸電所需的銅和其他元素也會造成全球變暖的汙染。

但是,節能建築和改進的水泥製造工藝(例如使用替代燃料來點燃窯爐)可以減少發達世界的溫室氣體排放,並防止發展中國家出現溫室氣體排放。

搬到離工作地點更近的地方——交通運輸是美國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來源(燃燒一加侖汽油會產生 20 磅的二氧化碳)。但情況不必如此。

大幅減少交通燃料需求的一種方法是搬到離工作地點更近的地方,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者改用步行、騎腳踏車或一些其他不需要任何人類能量的運輸方式。還有在家工作和每週遠端辦公幾天的選擇。

減少長途旅行也將有所幫助,尤其是飛機航班,這是溫室氣體排放增長最快的來源之一,並且可以說是在最糟糕的位置(大氣層中較高)釋放這種排放物的來源。航班也是少數幾種沒有可行替代方案的全球變暖汙染源之一:噴氣機依賴煤油,因為它每磅包裝的能量最多,使它們可以遠距離快速行駛,但製造一加侖 JetA 燃油大約需要 10 加侖的石油。將飛行限制在僅限重要的長途旅行中——在世界許多地方,火車可以取代飛機進行短途到中途的旅行——將有助於遏制飛機排放。

減少消費——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最簡單方法就是少買東西。無論是放棄汽車還是使用可重複使用的雜貨袋,減少消費都會導致燃燒更少的化石燃料來提取、生產和在全球範圍內運輸產品。

在購買時要考慮環保。例如,如果您打算購買新車,請購買一輛使用壽命最長且對環境影響最小的汽車。因此,與新車製造的環境影響相比,使用混合動力發動機的二手車可長期提供卓越的燃油效率。

矛盾的是,在購買必需品(如雜貨)時,批次購買可以減少包裝量——塑膠包裝、紙板箱和其他不必要的材料。有時,購買更多意味著消費更少。

提高效率——透過以更少的資源做更多的事情,可以產生更簡單甚至更大的影響。許多發達國家的公民是能源的浪費者,無論是駕駛耗油的運動型多用途汽車,還是在房間沒人的時候開著燈。

良好的駕駛習慣——以及良好的汽車維護,例如確保輪胎充氣充足——可以限制車輛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或許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在加油站付款的頻率。

同樣,使用更高效的冰箱、空調和其他電器(例如,在美國環境保護署的能源之星計劃中獲得高評級的電器)可以降低電費,而像對房屋的窗戶進行防風雨處理這樣簡單的事情可以減少供暖和製冷費用。此類措施也可以在工作中有效地使用,無論這意味著在發電廠安裝更高效的渦輪機,還是在您離開辦公室時關燈

明智地飲食,成為素食主義者?——美國種植的玉米需要大量的石油來生產肥料,並需要柴油來收割和運輸。一些雜貨店備有不需要此類肥料的有機農產品,但它們通常是從地球另一端運來的。肉類(無論是牛肉、雞肉還是豬肉)都需要大量的飼料才能生產出一磅蛋白質。

選擇兼顧營養、口味和生態影響的食物並非易事。食品通常會標明一些營養資訊,但很少能揭示例如一顆生菜走了多遠。

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估計,每個吃肉的美國人透過食物選擇產生的溫室氣體比他們的素食同齡人多 1.5 噸。與牲畜相比,種植人類所需的農作物所需的土地也少得多,從而為種植樹木留出更多空間。

停止砍伐樹木——每年,有 3300 萬英畝的森林被砍伐。僅熱帶地區的木材採伐就向大氣中排放了 15 億噸碳。這占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的 20%,而且這是一個相對容易避免的來源。

改進的農業實踐,加上紙張回收和森林管理——平衡採伐的木材量與新樹的生長量——可以迅速消除這部分重要的排放。

在購買木製品(如傢俱或地板)時,請購買二手商品,或者在沒有二手商品的情況下,請購買經認證為可持續採伐的木材。亞馬遜和其他森林不僅是地球的肺,也可能是人類限制氣候變化的最佳短期希望。

拔掉電源——信不信由你,美國公民在關閉裝置時所花的電費比開啟時所花的電費還多。電視、音響裝置、計算機、電池充電器和許多其他小工具和電器在看似關閉時會消耗更多能源,因此請改為拔掉它們的插頭。

購買節能小工具還可以節省能源和金錢——從而防止更多的溫室氣體排放。舉一個例子,高效電池充電器可以節省超過 10 億千瓦時的電力——按今天的電價計算為 1 億美元——從而防止釋放超過 100 萬噸的溫室氣體。

將舊的白熾燈泡換成更高效的替代品,例如緊湊型熒光燈(警告:這些燈泡含有汞,必須在其漫長的壽命結束時妥善處理),將節省數十億千瓦時的電力。實際上,根據美國環保署的資料,僅在美國每個家庭更換一個白熾燈泡,就足以節省為 300 萬個美國家庭供電的能源。

一個孩子——今天至少有 66 億人居住在地球上,聯合國預測到本世紀中期,這一數字將至少增長到 90 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估計,今天維持一個普通人需要54 英畝的土地——從地球上提取的食物、衣服和其他資源。繼續這樣的人口增長似乎是不可持續的。

一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出生率的下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於政府對夫婦可以擁有的子女數量施加了限制)已經開始減少或逆轉人口爆炸。目前尚不清楚地球可以舒適地維持多少人,但很明顯,如果要控制氣候變化,人均能源消耗必須下降。

最終,每個家庭一個孩子的規則也是不可持續的,人類人口也沒有完美的數字。但很明顯,更多的人口意味著更多的溫室氣體排放。

未來燃料——取代化石燃料可能成為 21 世紀的巨大挑戰。存在許多競爭者,從從農作物中提取的乙醇到從水中電解出來的氫,但所有這些也都有一些缺點,而且沒有一種可以立即按所需規模使用。

生物燃料會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從推高食品價格到消耗比其產生的能量更多的能量。氫氣必須被製造出來,這需要透過重整天然氣或用電來分解水分子。鑑於柴油的能量密度、植物燃料的碳中和影響以及電動發動機的排放,生物柴油混合動力電動汽車(可以在夜間插入電網充電)可能在短期內提供最佳的交通解決方案。最近一項研究發現,美國目前的發電量足以支援該國所有汽車轉向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從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但是,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仍然依賴電力,而現在的電力主要來自燃燒汙染嚴重的煤炭。要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就需要對低排放能源發電進行大規模投資,無論是太陽能熱發電還是核裂變。甚至可能最終需要更具投機性的能源,如超高效光伏電池、軌道太陽能發電站,甚至是核聚變。

上述解決方案提供了一個個人避免造成全球變暖的計劃的大綱。但是,如果這些個人和國家努力失敗,還有另一種可能絕望的解決方案

實驗地球—氣候變化代表了人類第一次在整個地球範圍內進行的實驗。但是,如果一切都失敗了,這可能不是最後一次。所謂的地球工程,即採取激進的干預措施來阻擋陽光或減少溫室氣體,可能是解決氣候變化挑戰的最後手段。

其中的想法包括:在空氣中釋放硫酸鹽顆粒,以模擬大規模火山爆發的冷卻效果;在太空中放置數百萬個小鏡子或透鏡來偏轉陽光;用反光膜覆蓋地球的部分割槽域,將陽光反射回太空;用鐵或其他營養物質施肥海洋,使浮游生物吸收更多的碳;以及增加雲層覆蓋或已經形成的雲的反射率。

所有這些都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使得解決方案比原始問題更糟糕。但是,很明顯,至少需要某種形式的地球工程:在二氧化碳釋放之前捕獲二氧化碳並以某種方式儲存,無論是埋在地球深處、海底還是碳酸鹽礦物中。這種碳捕獲和儲存對於任何認真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都至關重要。

Larry Greenemeier和Nikhil Swaminathan的補充報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