颶風對海豚意味著什麼?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颶風通常與生命損失、財產損失和經濟破壞有關。2005年夏季襲擊墨西哥灣沿岸的卡特里娜颶風帶來了所有這些以及更多。它也帶來了許多小海豚。颶風和其他大型風暴往往與海洋哺乳動物擱淺事件增多有關,那麼為什麼颶風可能與更多海豚有關,而不是更少呢?

從2004年12月颶風來臨之前開始,一直持續到2007年11月,來自南密西西比大學的一組科學家,在蘭斯·J·米勒(現就職於聖地亞哥動物園全球)的帶領下,在墨西哥灣周圍航行,尋找大西洋瓶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最初是為了瞭解它們的社會組織。

他們最初發現的東西可能有點令人驚訝。在颶風襲擊大約兩年後,觀察到海豚幼崽的數量大幅增加。換句話說,居住在密西西比灣的瓶鼻海豚在風暴過後的兩年裡經歷了繁殖增加。要麼是它們繁殖了更多的小海豚,要麼是更多的小海豚存活了下來,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米勒推斷,可能存在三種相關的現象,它們結合起來可以解釋海豚幼崽觀察數量的明顯增加。

如果雌性海豚失去了幼崽,她再次生育的時間會比幼崽成熟到成年要早得多。“如果大量幼崽因卡特里娜颶風而喪生,”研究人員說,“這將使更多比例的雌性海豚在第二年變得具有繁殖能力。”事實上,現有的擱淺資料表明,在卡特里娜颶風過後幾個月內,幼年海豚的擱淺數量略有增加。研究人員觀察到在2005年秋季,颶風過後,幼年海豚與成年海豚的比例有所下降,這也證明了在颶風中倖存下來的幼年海豚數量減少。

僅憑這一點似乎不足以充分解釋海豚幼崽的增加。如果遭受颶風損失的雌性海豚只是簡單地替換了它們的幼崽,那麼科學家觀察到的增加就不會那麼大了。還有其他事情在發生。那件事非常具有人類特色。

當卡特里娜颶風襲擊墨西哥灣時,當地的捕蝦業、捕蟹業和漁業遭受了重創。據估計,在密西西比州,87%的商業漁船遭到損壞或摧毀,這意味著與2004年相比,2005年和2006年的海產品上岸量減少了近百分之十五。2005年和2006年密西西比州發放的商業和休閒捕魚許可證也減少了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五十。在2000年至2005年期間,該地區每年有超過一百萬次的休閒釣魚旅行,到2006年減少到約七十五萬次,同時密西西比州碼頭的魚類卸貨量減少了一百萬磅。

這意味著在卡特里娜颶風過後的幾個月和幾年裡,墨西哥灣的船隻減少了,因此魚類更多了。這兩者對海豚來說都特別有利。

儘管普遍認為海豚喜歡在船隻尾流中玩耍,但有大量證據表明海豚實際上會避開船隻。當船隻在附近時,海豚覓食的時間會大大減少。隨著水上船隻(商業和休閒船隻)數量的減少,海豚可能能夠花更多的時間進食,並減少旅行或潛水以躲避船隻的時間。

最後,根據米勒及其同事的說法,捕魚量的減少可能導致海豚的獵物供應增加,“類似於建立海洋保護區的影響”。在密西西比海豚已知捕食的物種中,百分之七十五是商業捕撈的目標,百分之六十三是體育捕撈的目標。

更多的食物不僅有利於懷孕的雌性海豚,使她們更有可能產下健康的後代,而且還使它們的乳汁更有營養,更充足,以供哺乳期的幼崽食用。幼崽本身也有更多的食物可吃,提高了它們的存活率,否則如果人類捕魚活動持續不受干擾,它們的存活率將會降低。

雖然艾薩克颶風似乎沒有像卡特里娜颶風那樣對墨西哥灣漁業產生如此大的影響,但重要的是要記住,像颶風這樣的大規模環境破壞的短期和長期影響極其複雜。這項研究表明,破壞性颶風實際上可能會提高墨西哥灣漁業的生存能力,至少在短期內是這樣,以至於颶風的影響類似於建立海洋保護區的影響!如果你是一隻海豚,那是一件好事。有更多的東西可以吃。

蘭斯·J·米勒、安吉拉·D·麥基、蒂姆·霍夫蘭、莫比·索朗吉和斯坦·A·庫茲賈伊二世(2010)。大型颶風對密西西比灣大西洋瓶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繁殖的潛在影響海洋哺乳動物科學,26(3),707-715 DOI:10.1111/j.1748-7692.2010.00371.x

圖片來源:Flickr/jurvetson

Jason G. Goldman is a science journalist based in Los Angeles. He has written about animal behavior, wildlife biology,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 for 大眾科學, Los Angeles magazine,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Guardian, the BBC, Conservation magazine, and elsewhere. He contributes to 大眾科學's "60-Second Science" podcast, and is co-editor of Science Blogging: The Essential Guide (Yale University Press). He enjoys sharing his wildlife knowledge on television and on the radio, and often speaks to the public about wildlife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More by Jason G. Gold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