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1976年,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學家約翰和桑德拉·康德里讓204名成年人觀看了一段名為大衛的男嬰和名為達娜的女嬰的錄影片段,並要求他們描述嬰兒的面部表情和性格。他們在《兒童發展》雜誌的一篇文章中描述了他們的發現。在影片中,嬰兒被展示對各種刺激做出反應,這些刺激對觀看者來說是不可見的。例如,他們會被展示一個泰迪熊,以便記錄他們的反應。他們還被錄影記錄了對響亮的蜂鳴器和一個彈跳小丑盒子的反應。參與者將大衛對彈跳小丑盒子的反應描述為“憤怒”,而他們將達娜對同一玩具的反應描述為“恐懼”。參與者認為大衛對所有三種刺激的情緒反應都比達娜的“更強烈”。
關鍵在於:大衛和達娜是同一個嬰兒。每個實驗參與者都觀看了同一個嬰兒的同一段影片。一半的人被告知嬰兒是一個九個月大的男孩,名叫大衛,另一半被告知嬰兒是一個九個月大的女孩,名叫達娜。他們以如此不同的方式描述“兩個”嬰兒,這證明參與者的認知至少部分基於對男孩和女孩體驗世界的不同方式的既有偏見和先入之見。
現在,來自東京和柏林的一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項關於圈養大象的個性和遺傳之間關係的新發現。他們從日本、美國和加拿大的動物園以及泰國保護區的196只亞洲象(Elephas maximus)和非洲象(Loxodonta africana)的血液、糞便、組織、頰拭子或毛髮中收集了遺傳資訊。透過向飼養員分發問卷,收集了其中七十五隻大象的個性資訊。每隻大象都由不止一位飼養員進行評估。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從基礎科學的角度來看,更好地理解大象的個性不僅非常有趣,而且對於更有效地維護動物園和保護區中的圈養大象種群也極為有用。動物園管理員和館長越瞭解他們收藏的動物的心理,護理質量就越好,這將直接影響動物福利。
每位人格心理學家可能對“個性”這個詞都有自己細緻入微的理解,但對個性一個合理的廣泛定義可能是“一種可觀察到的思維或行為模式,最終來源於一組基因,個體在一段時間內、在各種情況下持續表達這種模式。”換句話說,個性是可靠的:它在家庭、學校或工作等不同環境中保持不變。並且是穩定的:它不會隨著個體的年齡增長而發生顯著變化。
遺傳學是人格穩定行為模式的基礎,這個觀點並不特別具有爭議性。非人類動物和人類一樣具有人格的觀點也同樣如此。從第三方而不是從被研究的個體那裡收集人格資訊也並不特別具有爭議性。例如,在嬰兒或兒童人格研究中,研究人員經常向父母或老師分發調查問卷。事實上,親子或師生關係與動物園的飼養員-動物關係大致相似。
研究人員聲稱,他們發現了亞洲象的基因ASH1的變體與神經質之間的相關性。他們還在他們研究的其他兩個基因AR和NUFIP2中發現了遺傳多型性——成分變異,但他們沒有發現這些基因與個性之間的相關性。需要明確的是,這不是GWAS,即全基因組關聯研究,這種方法容易出現假陽性(補充說明:當樣本量很小時。這種候選基因研究也有其自身的問題。因此,這篇文章側重於圍繞人格評估的問題,將對遺傳學方法的批評留給更合格的人)。他們只研究了六個基因上的七個區域,這些區域被假設與人格有關,並且已知在其他物種(包括人類和家犬)的大腦中表達。研究人員還得出結論,至少有五個因素構成大象的個性:支配性、神經質、宜人性、好奇心和衝動性。“這是第一份報告,”他們寫道,“關於遺傳多型性與大象個性之間關聯的報告。”
不幸的是,人格評估存在問題。研究人員注意到,“西方動物園的大象被評為比日本動物園的大象更具好奇心,並且支配性、衝動性和神經質更低。”西方大象真的比生活在日本動物園的同類更具好奇心嗎?
是什麼可以解釋這種明顯的群體差異?可能是這種區別是合理的。也許,由於隨機機會,更具好奇心的大象最終進入了美國和加拿大的動物園,而更具支配性、衝動性和神經質的大象則被安置在日本的動物園。然而,更可能的是,評估衡量的是飼養員對大象行為的看法,而不是大象行為本身。因此,研究人員發現的差異可能反映了日本和西方飼養員之間的差異!這又是大衛和達娜的問題,再次出現了。
回想一下,人格應該獨立於環境。也就是說,如果你把一隻美國動物園的大象放到日本動物園,它的基本個性仍然不會改變。然而,這項研究表明,人格評估可能並非如此。這是一個問題。為了避免這個問題,研究人員只研究了來自日本動物園的大象的基因-人格相關性。因此,七十五隻同時擁有個性和遺傳資料的大象變成了四十五隻。這四十五隻大象實際上是兩組,一組是十七隻亞洲象,另一組是二十八隻非洲象。原因如下。
這項研究中的大象來自兩個不同的屬:Loxodonta和Elaphas。Genera是genus的複數形式,genus是高於species的分類等級。這兩個大象物種在科級上具有共同的指定,Elephantidae。相比之下,人科包括四個屬:Pan(黑猩猩和倭黑猩猩)、Gorilla(大猩猩)、Homo(人類)和Pongo(猩猩)。非洲象和亞洲象大約在一千七百萬年前從它們的共同祖先分化出來。相比之下,黑猩猩和人類大約在六百萬年前分化出來。換句話說,這項研究中包含的兩個大象物種已經獨立進化了近三倍於人類和黑猩猩的時間。這就是為什麼研究人員非常正確地將他們對亞洲象和非洲象的分析分開:這意味著他們有兩個小的象群,而不是一個更大的(但仍然相對較小的)象群。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家約瑟夫·亨裡奇、史蒂文·J·海因和阿拉·諾倫扎揚在2010年發表在《行為與腦科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指出,心理學科學家在僅僅依靠來自西方、受過教育、工業化、富裕和民主(WEIRD)社會的人進行研究而得出關於人性的結論方面犯了錯誤。他們發現,在比較西方和非西方人群時,在從視覺感知到道德判斷等能力方面存在差異。甚至智力遺傳力的估計也因文化而異。(參見埃裡克·M·約翰遜的人類心理學的古怪進化)
這項可能真正衡量飼養員價值觀的大象個性研究,是否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不僅人格測量可能存在缺陷,因為它可能容易受到大象飼養員的文化偏見的影響(就像大衛和達娜的嬰兒人格研究一樣),而且研究人員隨後拋棄了來自西方飼養員的所有資料(WEIRD問題的逆向)!
研究人員寫道,“這項研究是對影響圈養大象個性個體差異的遺傳成分的首次檢驗。”但是,如果人格問卷調查真正衡量的是飼養員的文化衍生價值觀,而不是大象之間的人格差異,那麼觀察到的亞洲象神經質與ASH1基因之間的相關性將變得毫無意義。從數十年的人類心理學研究中吸取的教訓應該為我們設計非人類動物研究的方式提供資訊。
Yasui S, Konno A, Tanaka M, Idani G, Ludwig A, Lieckfeldt D, & Inoue-Murayama M (2012)。圈養亞洲象和非洲象的性格評估及其與遺傳因素的關聯。動物園生物學 PMID:22996044
相關文章
圖片:非洲象照片版權歸作者所有,於2011年11月20日在聖地亞哥動物園拍攝。
更新:心理學家戴夫·努斯鮑姆在推特上指出,人格在不同環境中可能不像人格理論家認為的那樣穩定。西方和日本動物園之間確實可能存在足夠的差異,例如在大象飼養技術或展覽設計方面,這可能導致本研究中觀察到的群體差異。我認為這種可能性並沒有消除飼養員偏見的可能性。雖然研究人員確實收集了關於住房風格和管理程式的資料,但尚不清楚這些變數是否存在西方/日本的差異,因為來自西方大象的資料未包含在分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