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進食:飲食行為的社會影響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小時候,我經常花好幾個小時收聽 Adam CarollaDr. Drew Pinsky 在週日晚間的直播電臺節目 Loveline。我聽得太頻繁了,以至於開始將他們的一句口頭禪——“good times”(好時光)——融入到我的日常對話中。科學家們對這種現象有一個名稱:行為模仿

你可能以前也經歷過這種情況:在和另一個人相處足夠長時間後,你可能會開始注意到他或她的一些小習慣或說話怪癖。你甚至可能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開始模仿你的朋友。關於這種現象有大量的文獻,它經常發生在從身體姿勢到口音再到飲酒模式等各種方面。例如,一項研究 發現,與同性飲酒夥伴相比,年輕人在同性飲酒夥伴之後立即啜飲酒精飲料的可能性更高,而不是兩個人按照自己的節奏飲酒。

而且這種影響並不侷限於現實生活中的面對面互動。另一項研究 發現,即使在看電影時,你喝一口我喝一口的模式仍然成立!換句話說,在電影院裡,人們在看到螢幕上的演員享用飲料後,更有可能喝一口自己的飲料。至少我現在感覺不那麼奇怪了,因為我學會了 Adam Carolla 的 “good times” 這句話。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今天發表在期刊 PLoS ONE 上的新研究 表明,至少在正常體重的大學年齡女性中,同樣的行為模仿是社會性進食的原因。沒錯:年輕女性更傾向於根據同性用餐夥伴的進食速度來調整自己的進食。

發展心理病理學家 Roel C. J. Hermans 和來自荷蘭 拉德堡德大學尼梅亨分校 的同事們建立了一個“實驗室餐廳”,包括一張兩人桌,配有水壺、玻璃杯、餐具、盤子和餐巾。椅子被放置在桌子的兩端,以便兩位女性可以互相看到對方。每位參與者都獲得了一份完整的餐點,可以隨意吃多吃少。這與共同進食者形成對比,後者被指示食用少量、中量或大量的食物。儘管有這項指示,但共同進食者並不知道這項研究的更大目的,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他們也可以被認為是實驗參與者。

在二十分鐘的用餐過程中,兩位女性都可以被實驗人員觀察到,實驗人員透過閉路電視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位用餐者,這要歸功於實驗室餐廳內的一系列隱藏攝像頭。他們記錄了每位用餐者的總咬合次數、食物消耗總量,以及每位參與者和共同進食者咬一口的確切時間。在七十對不同的用餐組合中,研究人員獲得了 3,888 次咬合的資料。

第一個發現是,用餐組合中食物消耗總量(以克為單位衡量)高度相關。這意味著,無論用餐夥伴的進食速度是否相似,食物消耗總量都是相關的。更引人注目的是,研究發現,當用餐夥伴正在咬一口時,兩位女性(參與者和共同進食者)都比在夥伴沒有咬一口時更有可能咬一口。而且,用餐的前十分鐘比後十分鐘的這種可能性強三倍。

什麼可以解釋這些模式?研究人員提出了幾種可能的解釋。首先,他們引用了所謂的“感知-行為高速公路”:觀看她的夥伴咬一口可能會在參與者體內啟用相同型別動作的運動系統,這可能會使她也更有可能咬一口。或者,可能是女性正在監測她們夥伴的進食行為,以努力辨別什麼是“適當的進食”,以便她們可以相應地調整自己的進食行為。他們解釋說,“將自己的咬合調整到與他人一致可能是另一種解決方案(除了調整自己的總體攝入量之外),以防止過度放縱並避免與不當進食相關的負面刻板印象。” 與第一個解釋一樣,這將在意識層面以下發生。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效應是雙向的,因為共同進食者始終被指示食用少量、中量或大量的食物。如上所述,參與者的食物攝入量與她們夥伴的消耗量顯著相關。因此,一些參與者最終可能吃得比他們原本想吃的要少(從而避免過度放縱),但一些人可能吃得比他們最初打算的要多。

然而,這項研究沒有評估的一件事是用餐時的談話對女性飲食行為的影響。自然的談話流程本身可能就是驅動同步進食的主要因素。

與大多數實驗一樣,這些結果引發了一系列全新的問題。儘管如此,行為模仿可能至少部分解釋了飲食行為這一發現非常重要,並且對健康具有實際意義。研究人員指出,“只要攝入量的這些重要影響沒有得到完全承認,就很難做出健康的食物選擇並保持健康的飲食,尤其是在人們經常接觸到他人飲食行為的進食環境中。”

更多關於食物心理學

心靈雞湯:為什麼安慰食物有效

我們為什麼要吃辣椒? (轉載為 關於辣椒素:我們為什麼喜歡吃辣椒?)

快餐對您大腦的影響

Hermans RCJ, Lichtwarck-Aschoff A, Bevelander KE, Herman CP, Larsen JK 等。(2012) 食物攝入的模仿:用餐夥伴之間的動態相互作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 7(2): e31027. doi:10.1371/journal.pone.0031027

圖片來源:Flickr/doubleohnine

Jason G. Goldman is a science journalist based in Los Angeles. He has written about animal behavior, wildlife biology,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 for 大眾科學, Los Angeles magazine,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Guardian, the BBC, Conservation magazine, and elsewhere. He contributes to 大眾科學's "60-Second Science" podcast, and is co-editor of Science Blogging: The Essential Guide (Yale University Press). He enjoys sharing his wildlife knowledge on television and on the radio, and often speaks to the public about wildlife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More by Jason G. Gold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