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困還是共情:打哈欠意味著什麼?

你聽過那句老話,“有樣學樣”嗎? 嗯,這或許有一定道理,只不過黑猩猩不是猴子。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你聽過那句老話,“有樣學樣”嗎? 嗯,這或許有一定道理,只不過黑猩猩不是猴子。(可惜的是,“有樣學樣”聽起來沒那麼順口。) 今天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的一篇新論文發現證據表明,黑猩猩具有傳染性哈欠——也就是說,它們可以透過觀看其他黑猩猩打哈欠來“感染”哈欠——但是(有趣的部分來了)僅當它們觀看的黑猩猩是朋友時才會這樣。

起初,科學家認為傳染性哈欠釋放機制的結果——換句話說,看到別人打哈欠會觸發大腦中的哈欠開關,從而讓你也打哈欠。其他人提出,打哈欠是一種旨在保持大腦涼爽的機制。但實際上,傳染性哈欠的易感性和自我報告的同理心之間存在相關性。在心理理論任務(同理心所需的認知基石)中表現更好的人,也更容易被哈欠傳染 (PDF)。與缺乏同理心相關的兩種情況也與傳染性哈欠減少或消失有關:分裂型人格自閉症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刊登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到目前為止,已經在五種哺乳動物中觀察到傳染性哈欠:人類、黑猩猩、豚尾猴、獅尾狒和家犬,儘管對資料的解讀一直不一致。對於傳染性哈欠的功能,甚至它是否真的存在,仍然沒有共識。


但是現在,埃默裡大學耶克斯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的馬修·W·坎貝爾和弗朗斯·德瓦爾提出了對傳染性哈欠更為細緻的看法。他們想知道社會群體成員身份是否會影響傳染性哈欠的傳播。畢竟,如果同理心確實是傳染性哈欠的潛在原因,那麼傳染性哈欠應該表現出許多與同理心本身相同的行為特徵。例如,已知大腦的某些部分(前扣帶回和前腦島)在人們體驗疼痛時以及另一個人體驗疼痛時都會啟用(大腦的其他部分僅在對自身疼痛做出反應時啟用,而不是對他人疼痛做出反應)。根據這些資料,研究人員認為,人類能夠分享疼痛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疼痛的生理方面。這當然是同理心的基礎。但是額外的fMRI研究進一步完善了這些發現:當觀看群體內成員體驗疼痛時,前扣帶回的活動比對群體外成員的疼痛反應更大。因此,如果傳染性哈欠反映了同理心,而同理心又因社會地位而異,那麼傳染性哈欠也可能因社會地位而異。

來自兩個不同社會群體的 23 只成年黑猩猩(Pan troglodytes),年齡從 10 歲到 46 歲不等,接受了測試。這兩個群體都生活在帶有室內睡眠區的室外大型圍欄中。這兩個群體彼此完全隔離。由於黑猩猩具有高度的領地意識,並且對外群體具有明顯的攻擊性,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同一社會群體的成員被認為是群體內成員,而陌生人則自動被視為外群體成員。

坎貝爾和德瓦爾錄製了黑猩猩打哈欠的影片,用作實驗刺激。這些影片被剪輯成每個九秒鐘,並在 iPod touch 上向黑猩猩展示。預計當展示群體成員打哈欠的影片時,它們會比展示陌生人打哈欠的影片時打更多的哈欠。他們還觀看了黑猩猩做其他事情的影片,作為對照條件。在這個影片中,成年雌性塔拉在觀看 iPod touch 上另一個來自她社會群體的黑猩猩打哈欠的影片時打哈欠。

與群體內對照影片相比,黑猩猩在觀看群體內黑猩猩打哈欠的影片後確實更頻繁地打哈欠。此外,與群體外哈欠影片相比,它們對群體內哈欠影片的反應更強烈。對群體外哈欠影片的反應與對群體外對照影片的反應沒有差異。此外,沒有性別差異:雄性對群體內哈欠影片的反應與雌性一樣頻繁。

然而,這種反應模式可能是注意力差異的結果,而不是潛在的同理心。換句話說,也許黑猩猩只是比陌生人的影片更關注它們夥伴的影片。論點是,如果它們更關注群體外成員,那麼當觀看這些影片時,它們也可能會打更多的哈欠。然而,事實證明,黑猩猩實際上對兩種型別的群體外影片都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儘管如此,它們仍然對群體內哈欠影片的反應更強烈。

總而言之,這為同理心確實是傳染性哈欠的潛在原因,以及傳染性哈欠依賴於社會群體成員身份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鑑於此,目前尚不清楚為什麼人類和狗在觀看陌生人或群體外成員打哈欠後也打哈欠。由於黑猩猩社群的所有成員都彼此認識,因此它們不僅是同一群體的成員,而且彼此都非常熟悉。坎貝爾和德瓦爾推測,人類在進化的某個階段,可能已經進化出將陌生人視為群體內成員的能力,儘管他們並不熟悉。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麼陌生人就不會像黑猩猩那樣自動被視為群體外成員。為了成為成功的寵物,家犬也必須能夠舒適地與人類陌生人以及其他狗互動。家養的選擇過程可能使狗有可能將熟悉度與群體成員身份分離,就像我們一樣。

鑑於傳染性哈欠、同理心和群體內偏見之間的潛在關係,將這項研究擴充套件到倭黑猩猩、家犬和人類將是很有趣的。如果這條研究路線得到證實,傳染性哈欠可以作為一種更好地調查個體之間社會和情感聯絡的方法。坎貝爾和德瓦爾認為,瞭解黑猩猩如何在同理心和攻擊性之間轉換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我們自己人類的社會情感。事實上,人類當然可以對社會局外人多一點同理心。

黑猩猩照片 來自 Flickr 使用者 Pelican

馬修·W·坎貝爾和弗朗斯·B·M·德瓦爾 (2011)。 黑猩猩傳染性哈欠中的群體內-群體外偏見支援與同理心的聯絡PLoS ONE, 6 (4) : 10.1371/journal.pone.0018283

有關傳染性哈欠的更多資訊

哈欠 哈欠 哈欠 哈欠 哈欠!傳染性哈欠!

一起打哈欠

有關黑猩猩的更多資訊

在杜克大學數字化簡·古道爾的遺產

阿拉莫戈多黑猩猩的命運

手中一隻倭黑猩猩,還是灌木叢中兩隻黑猩猩?

黑猩猩的好奇心

感恩:人類獨有還是與動物共有?

Jason G. Goldman is a science journalist based in Los Angeles. He has written about animal behavior, wildlife biology,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 for 大眾科學, Los Angeles magazine,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Guardian, the BBC, Conservation magazine, and elsewhere. He contributes to 大眾科學's "60-Second Science" podcast, and is co-editor of Science Blogging: The Essential Guide (Yale University Press). He enjoys sharing his wildlife knowledge on television and on the radio, and often speaks to the public about wildlife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More by Jason G. Gold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