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道上的科學:一種不同的外展方式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上週(2012年6月5日),地球上幸運的公民們正好處在觀看金星凌日穿過太陽表面的正確位置。雖然這種情況僅僅在八年前也發生過,但它在一個多世紀內不會再次發生。任何地球人能夠再次觀看金星在太陽面前舞動將是在2117年——距今105年後。

我沒有天文學的科學背景,但像任何痴迷於科學的孩子一樣,我自學瞭如何在夜空中找到行星,以及如何識別一些星星和星座(至少是那些足夠明亮,能夠穿透洛杉磯的煙霧和光汙染的星星)。如今,當我在洛杉磯街頭漫步進行夜間攝影時,我喜歡抬頭看看我能識別出什麼,並使用谷歌星空地圖應用程式來確認我的識別結果。

我小時候學會的另一件事是使用望遠鏡投影來觀察太陽。通常,光線進入雙筒望遠鏡(或望遠鏡)的大鏡頭,穿過前透鏡,然後照射到你眼睛的視網膜上——在那裡,圖案被神經元解釋併發送到你的視覺皮層。在望遠鏡投影中,不是將你的眼睛放在雙筒望遠鏡的透鏡後面,而是將影像投影到一張紙(或牆壁,或人行道)上。然後,你所要做的就是調整雙筒望遠鏡上的對焦環,直到影像變得清晰。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洛杉磯,凌日大約在下午3:30開始,將持續幾個小時,直到太陽消失在地平線之下。考慮到這一點,我抓起三腳架、一副像樣的雙筒望遠鏡、一些油漆工膠帶和幾張白色卡紙。在不到十五分鐘的時間裡,我搭建了一個裝置,可以讓我坐下來欣賞即將上演的太陽奇觀。我所要做的,就是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移動,不斷調整雙筒望遠鏡的角度,以保持投影在卡紙的中心。

我每天在TwitterFacebookGoogle+上與成千上萬的人分享科學。在過去的幾年裡,我的部落格文章已經獲得了超過一百萬的頁面瀏覽量。然而,在每一種情況下,人們都必須主動參與我分享的科學。他們必須“喜歡”某些東西,或“關注”某人,或點選連結,或花幾分鐘閱讀一篇文章。記者們將這些人稱為“拉動”受眾。這些人已經正在尋找科學。即使我有時能夠吸引“推動”受眾,例如透過隨機的谷歌搜尋,讀者仍然在主動選擇參與這些材料。當我在陽臺上坐著,觀看那個微小的黑點在我們太陽的白色圓盤上游蕩時,我意識到我錯過了一個進行一種我很少做的科學外展的絕佳機會。

我收拾好我的裝置,走下樓,找到一塊陽光充足的人行道。那時,已經快到下午4:30了:正是遛狗和悠閒散步去瑜伽的時間。這一定是一個奇怪的景象。我站在那裡,擺弄著一副綁在三腳架上的雙筒望遠鏡,指向地面上的一塊紙板。我當然受到了不少尷尬的側目。一位女士顯然很惱火,因為她和她的狗不得不稍微繞道才能經過我。

但在大約兩個小時的過程中——到那時太陽已經消失在樹後——我向大約三十位路過的人解釋了一些科學知識。其中幾個人只是好奇,似乎沒有意識到在他們忙碌的一天中,在他們頭頂數千英里的地方正在上演著宇宙之舞。他們問諸如“你在那裡做什麼?”或“那是做什麼用的?”之類的問題。有幾個人走過時笑了笑或點了點頭——然後他們停下來,轉身,回來看看我在做什麼。(我懷疑那些走過去,然後又回來的人需要幾秒鐘才能把金星上新聞的訊息和人行道上拿著雙筒望遠鏡的奇怪男人聯絡起來。)我解釋說金星正在太陽前面穿過,並展示了它穿過太陽的路徑。我指出了三四個幾乎看不見的太陽黑子。

而且我不只是解釋了天文學!一位細心的女士帶著她的狗停下來,問為什麼太陽投影的一半周圍是紅光,而另一半周圍是藍光。我熱情地解釋了一些光學原理,展示了不同顏色的光線透過玻璃時折射不同。

許多人——比我真正預期的要多——似乎已經意識到金星正在發生一些事情,即使他們不瞭解具體情況。我與一對下午散步的老夫婦、帶著瑜伽墊的年輕女性以及帶著健身包的年輕男性聊了聊天文學。有幾個人問他們是否可以用手機拍照。在向一位女士解釋後,她用法語向她的母親解釋了他們所看到的東西。我和一位男士聊了幾分鐘,他打斷我說他要去跑回幾個街區外的公寓,把他的小兒子帶回來。“他剛剛開始對科學感興趣,”他驕傲地說。

然後,一輛UPS卡車駛過。我看著司機停好車,下車,走過來看看發生了什麼事。在我下午的亮點中,我花了二十分鐘與這位送貨員談論天文學和科學。隨著下午的推移,我不得不越來越頻繁地調整雙筒望遠鏡,以便太陽保持在卡紙上可見。

“等等,”UPS送貨員說,“我們正在觀看金星穿過太陽,你必須移動雙筒望遠鏡,因為地球在自轉?”

“沒錯,”我回答。

“所以我們真正看到的是太陽系三個部分的相互作用?金星,太陽,和地球?”

“完全正確!”我說,對我們討論的複雜程度感到興奮。

“而且它在一個多世紀內不會再次發生?”他問。

“沒錯。要到2117年。”

“到那時我就死了,”他說。

“我也是。”

線上科學界有很多關於科學外展的討論。克里斯蒂·威爾科克斯“每個實驗室都應該發推特。” Scicurious 認為這可能要求有點過高,回應說“有些東西必須讓步”。米里亞姆·戈德斯坦因有極好的建議,關於使用網際網路來傳播科學。“科學,”凱蒂·普拉特說,“有一個公關問題。” 大衛·韋斯科特可能有一個解決方案。當然,他們都對。

然而,在我們這個網際網路主導的世界裡,很容易忘記走出去與人們互動是多麼容易。在人行道上花幾個小時拿著一副雙筒望遠鏡不需要資金,或公關策略,或任何形式的準備。它不需要佔用實驗室工作的時間。你可以在陽臺上觀看金星凌日,或者你可以透過在街上這樣做來豐富你自己的體驗——同時傳播科學。一個下午的幾十次對話不一定等同於一百萬的頁面瀏覽量,但也不必如此。因為與我交談的人並沒有閱讀《大眾科學》,或者在推特上關注科學家和科學作家。他們是難以捉摸的“推動”受眾的一部分。

讓那部分受眾睜大眼睛驚歎,或者說“哇!”並且是真心的,並不需要太多工作。科學已經為我們完成了大部分工作。只需找個理由在離你最近的人行道上消磨一個下午即可。

題圖版權歸恩裡克·古鐵雷斯所有。所有其他照片版權歸作者所有。

Jason G. Goldman is a science journalist based in Los Angeles. He has written about animal behavior, wildlife biology,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 for 大眾科學, Los Angeles magazine,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Guardian, the BBC, Conservation magazine, and elsewhere. He contributes to 大眾科學's "60-Second Science" podcast, and is co-editor of Science Blogging: The Essential Guide (Yale University Press). He enjoys sharing his wildlife knowledge on television and on the radio, and often speaks to the public about wildlife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More by Jason G. Gold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