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現在是冬天,雖然洛杉磯的天氣異常溫暖,但我發現我的思緒飄向了更涼爽的事物,比如北極熊。
在大多數動物園和動物公園裡,北極熊(ursus maritimus)吸引瞭如此不成比例的關注,以至於它們在業界被稱為“魅力巨型動物”,或者換句話說,“非常酷的動物”。也許是因為普通的動物園遊客尤其難以在野外偶遇北極熊,或者因為它們生活在如此不適宜居住的環境中。也許是因為北極熊可愛得令人難以置信。
也許我們應該歸咎於可口可樂。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持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無論原因是什麼,賓夕法尼亞州西切斯特大學的心理學家邁克爾·J·倫納和艾斯琳·L·凱利寫道,由於公眾對北極熊的高度重視,它們可以作為“物種生存計劃和保護工作的重要大使”,因此在公共教育中具有重要價值。
也許是由於野外可用資源的稀缺,北極熊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孤立狀態。除了短暫的交配,它們獨自生活和狩獵。已知北極熊共同生活的最長時間是三年,在此期間熊媽媽照顧幼崽。它們的獨居生活方式使得個體北極熊之間的社會交往極為罕見。然而在圈養條件下,北極熊是群居的,多隻個體共享同一空間。考慮到它們的體型和力量,個體之間的攻擊性互動可能是危險的,甚至可能是致命的。出於這些原因,瞭解北極熊的社會行為非常重要,以便最好地設計它們的動物園圍欄,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衝突並最大限度地提高健康和生活質量。
費城動物園的北極熊每天從上午 9:00 到下午 4:30 在室外共享同一個圍欄。鑑於野生北極熊是獨居的,倫納和凱利假設,熊之間的社會互動不僅會不頻繁,而且它們還會積極表現出社會迴避行為。
兩隻成年圈養出生的雌性北極熊,分別被恰如其分地命名為克朗代克和科迪洛克斯,在 10 個月內,以 30 分鐘為單位,總共觀察了 106 小時,每分鐘記錄一次觀察結果。這些資料收集期間在熊的治療或管理方面沒有任何特殊之處;它們在整個研究過程中保持相同的餵食時間表和豐富計劃。
為了記錄每隻熊在每個時間點在圍欄內的位置,確定了八個不同的區域。此外,還記錄了每個時間點的任何相關的飼養員活動和遊客人數。
總共記錄了 592 次區域轉換,這意味著熊大約每十分鐘改變一次位置。這些移動中有 44.3% 導致個體之間距離減小,55.6% 導致距離增加。然而,平均而言,熊統計上更傾向於彼此遠離而不是彼此靠近。更說明問題的是,雖然任何給定的觀察中,一隻熊改變位置的機率只有 10%,但在隨後的分鐘內,第二隻熊改變位置的機率高達 60%,據推測是為了增加兩隻個體之間的距離。
總的來說,這些資料支援了克朗代克和科迪洛克斯彼此迴避的假設。總的來說,熊彼此之間的移動距離比彼此靠近更遠。如果一隻熊靠近,另一隻熊會透過移開來保持個體間距離。
更具體地說,熊只花了 7.2% 的時間在同一個區域。在略低於 10% 的熊在同一區域的觀察中,觀察到了攻擊性行為,包括髮聲、爪子拍擊、齜牙咧嘴和咬人企圖。兩隻熊之間的非攻擊性社會互動甚至更少見。身體接觸幾乎不存在。這些觀察結果支援了以下假設:兩隻熊採用的社會迴避成功地幫助它們避免了攻擊性社會互動。
在一個相對較小的圍欄內,兩隻熊之間的平均距離變化怎麼可能是正的呢?回想一下,熊之間距離增加的頻率高於距離減小的頻率。事實證明,這個圍欄設計得特別好:在圍欄內的幾乎每個區域,都有可以遠離任何其他區域的路徑。也就是說,每個區域都有多個入口和出口。
這對動物園來說是個好訊息:如果設計一個拓撲結構足夠複雜的圍欄,就可以合理地將北極熊圈養起來,而且發生重大攻擊的可能性相對較低。應該注意的是,這不是一個對照實驗,而是一個動物園中兩隻熊的案例研究。例如,很可能這兩隻特定的北極熊相對隨和或不具攻擊性。然而,這項研究確實證明,北極熊有能力在同一空間中共存,且攻擊風險較低。正如研究人員正確地總結的那樣,周到的展品設計可以促進獨居物種的社會迴避行為,從而改善圈養巨型動物(如北極熊)的健康和福祉。結合高質量的教育計劃,這可以幫助北極熊充當“大使物種,提高公眾對重要保護問題的認識”。
倫納,M., & 凱利,A. (2006)。圈養北極熊(Ursus maritimus)管理社會距離和攻擊行為的決策《應用動物福利科學雜誌》,9 (3), 233-239 DOI: 10.1207/s15327604jaws0903_5
在聖地亞哥動物園拍攝的具有社會迴避行為的北極熊照片,版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