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發展心理學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叫做“A非B任務”。這個實驗大致是這樣的:你,實驗者,與一個人類嬰兒面對面坐著。在你和孩子都能觸及的範圍內,有A箱和B箱兩個箱子。你當著嬰兒的面把玩具藏在A箱裡。正如預期的那樣,嬰兒伸手去A箱取出玩具。你重複這個過程幾次。每次你都把玩具藏在A箱裡,每次嬰兒都伸手去A箱尋找玩具。像這樣的實驗設定在嬰兒和動物研究中非常常見。當試圖確定一個幾乎無法與你或世界互動的幼小嬰兒如何思考世界時,你實際上只有兩個選擇:設計一個依賴於嬰兒將目光投向特定位置的能力的實驗,或者設計一個依賴於嬰兒(有些笨拙地)伸手去夠特定位置的能力的實驗。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所以你一直把玩具藏在“A”中,嬰兒也一直去“A”中尋找玩具。這很簡單。但是,如果你突然把玩具藏在“B”中會發生什麼呢?記住,你是在嬰兒的注視下藏玩具的。年齡較大的孩子或成年人會直接伸手去“B”中取出玩具。但嬰兒卻不會。但是,儘管剛剛看到物體被藏在新的“B”位置,8到12個月大的嬰兒(嬰兒開始有足夠的運動控制能力來成功地伸手去夠物體的年齡)經常在之前藏玩具的“A”箱下尋找它。這種現象,最早由讓·皮亞傑證明,被稱為持續性搜尋錯誤,有時也稱為A非B錯誤。
A非B錯誤是發展心理學中最被廣泛重複驗證的發現之一,但似乎每次實驗和結果被重複驗證時,都會出現一個新的解釋來說明為什麼會發生這種錯誤。皮亞傑認為,物體在A下的存在與搜尋反應本身存在因果關係。也就是說,無論物體藏在哪裡,在A下搜尋都會導致在A處找到物體。換句話說,他認為這種錯誤反映了兒童對物體恆存性理解的不成熟,物體恆存性是指即使物體被隱藏後仍然繼續存在的理解。根據皮亞傑的說法,當球滾到沙發底下時,物體恆存性不完整的嬰兒會表現得好像物體已經不存在了,因為它不再可見。其他更新近的解釋表明,嬰兒無法抑制先前受到獎勵的運動反應,這可能反映了前額葉皮層的不成熟,或者該錯誤是由於工作記憶(短期記憶)的限制造成的。還有人認為,嬰兒無法將注意力從位置A轉移到位置B,這大概也是由於前額葉皮層中執行功能的發育不完善造成的。這將反映注意力的持續性,而不是搜尋行為本身的持續性。還有其他人暗示假定的映象神經元系統可以解釋這種錯誤。
當實驗被重複驗證時,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實驗的進行方式也會有細微的調整,就像在電話遊戲中一樣。那麼,關於A非B錯誤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實驗的進行方法存在差異,但結果卻非常一致。即使發展心理學家和認知心理學家在錯誤發生的原因上無法達成一致,但錯誤確實發生是確定的。但是,一個沒有可靠解釋的發現並不是特別有用,不是嗎?
更好地確定A非B錯誤原因的一種方法是找到一種打破它的方法。這不一定是一個開創性的想法:例如,兒童在學習閱讀時常犯的錯誤告訴我們關於學習閱讀過程的重要資訊。當丹·西蒙斯和克里斯托弗·查布里斯發現無意視盲——本質上是注意力系統的崩潰——時,這告訴研究人員一些關於注意力最初是如何運作的非常重要的資訊。那麼,在某些情況下,12個月以下的嬰兒能夠可靠地透過測試,並在B次試驗中在位置B處尋找玩具嗎?
來自匈牙利的一組研究人員,包括匈牙利搖滾明星發展心理學家G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