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當《每日電訊報》的這個標題在Google Reader上閃現時,我不禁感到好笑:科學家解釋了為什麼辦公室派對經常以尷尬收場。
來自文章
現在科學家們已經提出了一種解釋,說明為什麼辦公室派對經常是令人尷尬和不恰當行為的原因。研究人員發現,在通常不與酒精消費相關的環境中飲酒會使飲酒者更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
他們發現,當大腦處於熟悉的環境中,例如在酒吧或在家與朋友在一起時,大腦會學會補償酒精降低抑制作用的影響。
然而,如果他們在不熟悉的環境中飲酒,例如通常保持清醒和專注的工作場所,飲酒者就無法從耐受性中獲益,並失去對其抑制力的控制。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聽起來驚人的熟悉……
然而,許多藥物(包括酒精)如果在一個不尋常的背景下服用,而不是在通常服用的相同環境中服用,已知會更有效。當以非典型的酒精消費方式消費酒精時,其效果會增強。與通常對藥物的耐受反應(使用者需要更多的物質才能獲得相同的效果)相反,會產生更大的反應。在1976年《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西格爾將此稱為耐受性的情境特異性。環境變數,從給藥的房間到環境溫度再到磁場,都可能影響個體對藥物的耐受性。西格爾引用了幾項研究,表明情境特異性,尤其是在藥物的致命效應方面。對原本致命劑量的特定藥物(如阿片類藥物)產生耐受性的成癮者,如果在非典型環境中服用典型劑量,可能會發生過量服用。這些結果已在從大鼠和小鼠到人類的物種中發現。對於四洛克案例至關重要的是,味道線索也可以調節耐受性的特異性。
綜上所述,西格爾的論點令人信服:人們在飲用四洛克後特別容易醉,是因為它呈現方式的意外性:它實際上嚐起來不像酒精。咖啡因可能根本不是問題!
因此,辦公室派對只是四洛克效應的另一個例子!
西格爾,S. (2011)。四洛克效應。《心理科學展望》,6(4), 357-362 DOI:10.1177/1745691611409243
圖片來源:Flickr/Robert S. Donovan。